守望玉麦

2017-12-13 05:13:51来源:海外网
字号: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日拉神山是什么时候开始下雪的,卓嘎和央宗有些记不清了。两位都是年过半百的人,每年巡山时,留在身后的脚印都会很快消失在雪中。但是,记忆,却像雪峰上的冰川,穿越岁月,依然是原来的样子。

从日拉雪山上往远处望,在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隶属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是卓嘎和央宗的家。

玉麦很大,面积数千平方公里,大到超过一些国家的面积;玉麦也小,小到在过去50多年里有34年的日子里,只生活着一家三口。巍峨的雪山是它的围墙,清澈的小河从它身边走过,河畔的巨石上漆着一面迎风怒展的五星红旗,庄严了背后雪山的神圣。风从原始森林的参天巨木下穿行而过,走过石铺的小路、苍劲的树枝,打响经幡,惊起飞鸟,舞动了不多的房顶上的五星红旗。风声、水声,还有满山遍野的犏牛叫声,汇聚成一首恢弘的交响乐,在安静的山谷里激荡回响。

这里是浩瀚的中国版图上千万坐标中的一枚,是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西南边陲的一隅,是卓嘎和央宗姐妹一家几代人生活的地方。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中共十九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了一封信。总书记的回信给玉麦带来了温暖。

“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很长一段时间中,玉麦一直被外界称为“三人乡”。

说起这个“三人乡”,最令人感佩的,是桑杰曲巴和五星红旗的故事。

桑杰曲巴,就是卓嘎和央宗的父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和妻子背着不到2岁大的卓嘎,回到了荒无人烟的玉麦,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守边人生活。

那年一家人回来时,通往小屋的路已开始被小草覆盖。屋子里的东西也被境外的人偷得差不多了。“阿爸说过,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卓嘎说。

守土,必然要宣示主权。为此,桑杰曲巴想了一个办法——在巡边的路边插上五星红旗。

“有一次,阿爸开会回来,从山外买来了红布和黄布。我们以为阿爸要缝新衣裳了。”央宗说,“阿爸先在两张布上仔细地量来量去,随后用剪刀把红布裁得方方正正,又从黄布上剪出星星。”他让卓嘎帮忙穿好线,习惯地把针在头发里擦了擦,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央宗记得,那天,平日里慈祥的阿爸一脸严肃,针脚在阿爸的手里一个挨着一个,线头全压在黄布下。“衣服”缝好了,一块火红的布上,四颗小星围着一颗大星,比春天最红的杜鹃花还艳,比秋天最黄的树叶还金黄。

阿爸把孩子们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那天,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卓嘎和央宗家屋顶。

那天,卓嘎和央宗意识到了国家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那天,卓嘎和央宗记住了,守护好了这片牧场,就是守卫国家。

桑杰曲巴总共缝制过4面国旗。

30多年放牧守边的日子里,无论巡边到哪里,卓嘎、央宗姐妹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祖国的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岁月,就像山间白云匆匆而过。

1988年,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老了。卓嘎接了阿爸的班,一干就是23年。妹妹央宗是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一干也是17年。

199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生日的那一天,卓嘎和央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神圣的一刻,姐妹俩至今难忘。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在冬季,一家人会特意把牲畜赶到玉麦南面的山谷里。冬天的南面山谷,森林遮天蔽日,松涛阵阵,松萝随风飘荡。丛林中的巡山路上,看到自家牛儿的蹄印,踩到自家的牛粪,心里踏实又亲切。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

随着国家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渐渐多了起来。

1996年,玉麦乡有了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山外迁来两户人家。

玉麦再也不是“三人乡”了。

1997年,中央媒体首次对中国人口最少的玉麦乡进行报道,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来自各地的信件也翻越崇山峻岭,来到卓嘎和央宗面前。尚未婚嫁的卓嘎,竟然收到了7麻袋求爱信。不过,央宗直到27岁、卓嘎直到35岁时,才分别成了家。

玉麦乡第三代人出生了,他是央宗的儿子,名叫索郎顿珠。

2001年9月,桑杰曲巴最大的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

卓嘎说,当第一辆车开进来的时候,老阿爸给这个“铁牦牛”献了哈达。

这一年,卓嘎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趟毛主席的故乡。

这一年,桑杰曲巴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次拉萨。

也是这一年,77岁的桑杰曲巴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没有遗憾地走了。

临终时,桑杰曲巴把全乡人叫到床前说:“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2017年10月29日,平日里雨雪不停的玉麦,突然放晴。太阳从东方升起,云开雾散,金色的阳光驱走了寒冷,把温暖洒满整个山谷。这一天,玉麦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到了!

上午,卓嘎、央宗姐妹和玉麦乡全体干部群众和边防官兵一同聆听总书记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十九大闭幕才五天,我们就收到了回信。”姐姐卓嘎泪流满面,“总书记的话都说到我们心里啦!”“要是阿爸能看到总书记回信,该有多好啊!”央宗哽咽着说。

30多年来,原来的“三人乡”已发展成9户、32人。边民补贴、生态补偿和草场补助等政策性收入水涨船高,每户一年能拿到4万多元。曾经开不进来的“铁牦牛”,如今全乡9户人家有7辆。4户家庭开起了餐馆和家庭旅馆,村民自制的竹器、藤镯,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去年,玉麦家家户户都有了Wi-Fi,白玛商店的老板娘卓玛拉宗还展示了店内的微信支付二维码。她说,现在不论给孩子寄零花钱还是在商店买东西,都流行用微信支付。

明年,玉麦将迁入47户,全乡户数将达到56户。玉麦生态小康示范村建设将全面铺开,群众将住上安全舒适的“农家别墅”。全乡还将并入国家大电网。一个宜居乐业的边境乡镇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党政军警民共建,这是我们从玉麦乡的建设中得到的重要启示。”西藏边防总队的许超对本报记者说,“这里的居民和边防武警亲如一家人。每一位边防官兵,每一位边民群众,都是我们祖国边境线上的活坐标。”

“脚下踩着的是家乡的泥土,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把家乡建得更好。”索朗顿珠一边走在爷爷走过的巡边路上,一边这样对记者说。作为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今年刚刚毕业。当他的同学们在大城市里纷纷寻找心仪的工作时,索朗顿珠回到家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本报记者 卫 庶 赵永琦 杨俊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2月13日   第 01 版)

责编:巩浩、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