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的冠军们:剪不断的中文缘

2017-11-10 04:12:56来源:海外网
字号:

苏葵近照

楚杰士近照

图为冠军营成员合影

第十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日前在云南省昆明市落幕。至此,该比赛已经走过10年。在10年这个时间点上,历届比赛的冠军获得者,在中国再度聚首。相比当年参赛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都已发生变化,但对中文的热爱没有变,和中文的缘分没有断。

与汉语结缘的故事

18岁的苏葵来自英国,4年前开始学中文。说到自己学中文的缘起,苏葵说来源于“挑战自我”。“14岁开始学中文,从年龄上讲开始比较晚。但我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因为之前从没接触过汉语,就想尝试一下自己能把这门语言学到什么程度。”在苏葵学习中文的头两年,完全通过网上资料自学。

当时还是一名中学生的苏葵,因为功课紧张,学汉语的时间只能“挤出来” 。“利用假期、平时吃饭的时间以及其他的课余时间来学习。”如今说得一口流利汉语的苏葵总结自己的学习秘诀是“学语言最重要的不是花多长时间,而是能够每天坚持学习,同时也需要有意和说汉语的人进行交流。”苏葵坦言,学汉语“很难、很辛苦”。不过当她发现每天都有进步,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样会激发你更努力地去学这门语言。”

参加2009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楚杰士学习汉语的其中一个理由也是“挑战自我”。“我听到一种说法,汉语很难学,需要很多年才能学会,就想挑战一下。”楚杰士说。来自法国的他学习汉语的另一个理由是看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的快速发展非常“感兴趣”,便想一探究竟。“当时十几岁的我想了解中国的文化,想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发展这么快,就开始学汉语。”

冠军营营员中,也有不少学生从小便开始接触中文。来自加拿大的白远浩便是其中之一,他从6岁开始学汉语。“我会看一些中国电影,并争取参加那些跟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白远浩说。

来自柬埔寨的林伟才同样从小就开始学习汉语。在14岁那年,他爱上了中国书法。一旦开始练习书法,林伟才常常从下午持续到黄昏。 2014年,他的书法作品在炎黄艺术馆展出。

“汉语桥”播下友谊的种子

冠军营的营员中,在比赛之后大多进入大学学习,有的选择了跟中文相关的专业,有的选择了跟中文并无关系的专业,但他们和中文的故事仍在继续。

苏葵今年入读牛津大学中文系,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继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北大校长居然说我的中文比英文都说得好。”她今年6月23日的一条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参加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示范孔子学院新楼落成典礼并用中英文做演讲的相关照片。

林伟才现在就读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专业是国际关系。因为用英文授课,并没机会接触中文。“所以我做兼职中文老师,这样可以继续享受和中文的亲密接触。”

“有一次,我教学生一句话:去旅行之前,我们家很忙,所以我爸爸请人来照顾花草……由于声调关系,有的学生把‘请人’读成‘情人’,闹了笑话。我就借此告诉学生如何区分声调。”这些当中文老师的教学点滴,在林伟才看来,分外珍贵。

已经硕士毕业的楚杰士,目前从事的是城市规划工作。而这份职业也跟当时他参加“汉语桥”比赛的经历相关。“比赛时,我住在一个中国家庭里。男主人是一名建筑师,当时我的理想也是成为一名建筑师。”楚杰士说中文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帮助很大。“我在看一本名为《城记》的书,从中获得了很多不一样的专业知识。所以,我做的事情还是跟中国有关。”

通过“汉语桥”比赛,这些营员不仅和中文有了不解之缘,也收获了和其他参赛选手的友谊。

“参加‘汉语桥’比赛让我开阔了视野,认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还让我实现了留学中国的梦想。 如果说语言是河流,那么此岸是友谊,彼岸是合作,学习汉语的我们是桥上的车,河中的船,穿梭在友谊之间。”参加2013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宁静来自蒙古国,如今她已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

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说,“汉语桥”首先是一座个人的内在的桥,参赛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了中国,视野越来越宽广,丰富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时,“汉语桥”也是一座外在的桥,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学生通过这座友谊之桥连接起来。“‘汉语桥’让这些学生和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将来在哪里,我们都能感受到这座桥。”(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11月10日   第 09 版)

责编:宋鹏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