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回大陆" 30年前上万台湾老兵排队“回家”

2017-11-03 21:08: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WechatIMG480

30年前的11月2日,台北,红十字总会,刚过凌晨就已人山人海,应该9点正式工作的红十字总会,3点半便提前打开大门——那是红十字总会受托办理赴大陆探亲的第一天,据当时台湾“内政部长”吴伯雄回忆,几天时间便有3万多人领表登记。

30年后,回忆起开启两岸人员往来、打破分隔38年坚冰的这一幕,国民党盛赞这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蒋经国的功劳,民进党也来“抢功”。然而,倘若翻开泛黄的记忆,夜夜痛哭的爹娘、孤独飘零的游子……人民所承受的苦难沉重得实在令人羞谈功劳。

何文德“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

图片1:身着“想家”上衣的老兵站在街头

图片1:身着“想家”上衣的老兵站在街头 图片来源:网络

你可曾想象,一群五六十岁的老男人穿着“想家”字样的上衣,哭着说想妈妈……1987年的台北街头,这是多次出现的场景。

1979年元旦,大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陆和台湾的同胞却不能自由来往呢?……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令很多外省人怦然心动。

然而,当时的台湾当局依然秉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1980年有人撰文主张开放大陆探亲,被当局以“与匪唱和”“为匪宣传”判处有期徒刑5年。但思乡之情愈压抑愈浓重,到1987年已经喷薄欲出。因为1949年到台湾的老兵最年轻的也都50多岁了,算起来,他们在大陆的父母已经七八十岁,再不返乡,恐怕无缘见爹娘。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县人。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见父母,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你要抓、要杀、要活埋,听清楚,动手吧!”一个50多岁的老兵站在台上,用嘶哑而高亢的声音高喊着。这段触动人心的影像,就来自1987年尚未开放的台湾。

“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1987年3月成立,何文德任会长,胡秋原任名誉会长,王晓波、傅正等20几位学者担任顾问,张富忠等负责文宣,杨祖珺相当于总协调。从3月起,他们印发了一份份“想家”传单,内容极其朴素:“我们已沉默了40年,难道我们没有父母”“‘生’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让我回去献上一柱香”“你想念父母吗?你想念亲人吗?你想念故乡吗?”“请与我们同行,给我们力量”“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

杨祖珺说,事实上,当时有条件的外省人早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与亲人取得联系,但因为存在政治禁令,回大陆就可能面临坐牢。那些底层老兵,没读过什么书、经济条件不好,要么不敢回家,要么没钱回家。只有正式开放大陆探亲,才能让这些老兵回到家乡。

唱着“母亲啊,我真想你们”,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图片2:“想家”老兵在台北街头发传单

图片2:“想家”老兵在台北街头发传单 图片来源:网络

撬动“三不”政策的铁板,谈何容易?为了不连累妻儿,何文德离婚又离家。他们几个老兵,或者到眷村、“荣民之家”等外省人聚居地,或者站在街头,衣服胸前写着“想家”两个大字,背后写着“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见到过往行人,就问一声,“老乡,你想家吗?”而后递上一张传单。

传单被拒很常见,还会被抢、被打、被跟踪。杨祖珺一方面找来一些热心的年轻人,陪伴老兵出行,见机行事。另一方面,“促进会”以何文德名义坦然公告:“如果说这是我们为中国历史上因真正分裂而使得千千万万离散的骨肉、隔绝的夫妻、破碎的家庭得有重新团聚之期所必须付出的某种代价,我心甘情愿承受这一切……”

1987年5月8日母亲节,台北“国父纪念馆”前,留下了永远难忘的一幕:一排由民间团体“进步妇女联盟”组织的妈妈带着孩童,另一排则是身穿“想家”衣服的年过半百的“老孩子们”。两支队伍“不期而遇”强烈反差,一边是天真的幼童享受着母爱亲情,一边是白发苍苍的“老孩子们”几十年不能见爹娘的悲情。

6月28日,“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又在台北金华中学举办了一场“想回家怎么办——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的管道”活动。胡秋原、王晓波、傅正等先后上台演讲,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兵,站在台上合唱《母亲你在何方》:“雁儿啊,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可有消息?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远难忘记,母亲啊,我真想你们,恨不能时光倒移……”歌声并不悠扬,但一唱到“母亲”,台上老兵泣不成声,台下观众也哭成一片……

生不能相见,死也要回乡,不仅是回家,还是寻根、归根

图片3:1988年2月,返乡台胞祭黃帝陵。杨祖珺供图

图片3:1988年2月,返乡台胞祭黃帝陵。杨祖珺供图

两岸分隔38年,多少骨肉离散、夫妻分隔,有生之年能够重逢的都是幸运儿,至死未能相见,遗骨也要返乡——高秉涵到台湾时13岁,最年轻的他成了很多同乡“死也要回故乡”的受托人,他先后送15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到大陆,“生为游子,死不能做游魂。”

高秉涵送过父亲的骨灰给儿女,送过儿子的骨灰送给母亲,还送过一生未娶的警察的骨灰给一生未嫁的情人,“桑顺良1米8的个子,人很帅,他一直不结婚,1978年得了肝癌托付给我一封遗书,才知道他曾经有个订婚的女友”。遗书写道:“如果届时你还活着,如果你还在信守承诺等着我,那就把这封信和我的骨灰交给你,再补举行一次冥婚吧。如果你已不在人间了,那就请高君协助,把我的骨灰埋在你的墓旁,我俩虽然在有生之年,未能结为夫妻,也只有在九泉地下结为连理枝了……”

找不到任何家人,高秉涵就按照逝者的遗愿,把骨灰直接撒他家乡的树下、田里。杨祖珺说:“返乡不只是回家,更是寻根。”因此,1987年12月开放大陆探亲,“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在1988年2月即组团到大陆,先拜黄陵后归乡。面对祖先,他们宣读由王晓波执笔的祭文:“愿我先祖,佑我华胄;同室止戈,永弃相残;再结同心,光大中华!”

回望两岸交流30年走过的曲曲折折,再难也难不过30年前打破坚冰的那一刻。是什么样的劲风吹融了一江春水,让海峡两岸再难坚冰以对?!是千千万万破碎家庭曾经承受的苦难,是亲情、乡情、手足情家国情,化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凝聚力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观沧海工作室 孙立极)

责编:宋鹏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