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丝路文库”主编李舫李舫致辞 (付勇超 摄)
海外网8月11日电 11日上午,“丝绸之路文化行”大型文化活动举办主题论坛。十多位著名作家和陕西文化名人共聚一堂,以“一片土地和她的故事”为话题,围绕丝路文化进行展开讲述。
活动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共西安市委主办,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和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键,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华文出版社社长宋志军,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丝路文库”主编李舫等人先后致辞。
陈建功、丹增、郭文斌、阿来、贾梦玮、朱鸿、红柯、吴克敬等作家和陕西文化名人分别结合自己的体会,讲述了他们的文学故事,抒发他们的丝路情怀,分享他们的丝路情缘,就携手传承“丝路文化”进行深入交流。使大家领略了各位大师的风采,感受到丝路文化的魅力,获得了文学的熏陶、精神的滋养和文化自信的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丝路文库”主编李舫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再次来到古都西安。我这次来到这里的身份非常特殊,作为“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的主编,与我们的各位文学大家名家同行,旧雨新知一起,共同参与此次“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共同传承丝路文化精神。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地理的中心,正是在这里,发生了无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标志性事件,构筑了中国历史、政治、文明、法治、制度的基本雏形。115万年以前,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用打击石器和星星火种宣告了猿进化到人,拉开了中国的历史序幕。5000年前,炎黄二帝从陕西的黄土高原出发,一路高歌猛进,将中国带进了文明时代。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创立的礼乐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的各种制度法典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政治文明的构架和基础。
陕西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中心,也是现代中国的中心。从征鞍上下马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里,获得了新生的力量,从吴起镇到瓦窑堡,从瓦窑堡到延安,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新中国1949年成立,在这28年时间里,有一半时间,中国共产党人以延安为中心,书写了一部传奇般的书。
重要的是,西安还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公元前138年,正是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出发,张骞踏上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程,拉开了东西方对话与交融的大幕。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几千年来,恰恰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个地区,把欧洲和太平洋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丝绸之路打破了族与族、国与国的界限,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联在一起,商路连接了市场,连通了心灵,联结了文明。
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学,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理论。中国的“四大发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革故鼎新,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地区文化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排他性最小,包容性又最强。我们奢侈地“日用而不觉”,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中国由于迅速恢复了统一和秩序而赢得了伟大的领先。由此,经济得以繁荣,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融合。在这种意义上,“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中国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如果说“一带一路”像是一条坚韧的珠线,那么沿途的城市、地区就像是珠线上的珍珠,闪闪发光。“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的诞生,正是要积极响“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用沿线城市及地域的故事,串起整个中国故事的大叙事。
感谢中国出版集团,以强大的阵容,推出这套“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感谢每一位作者,将他们的文学思考倾注在这本散文集中。这套“文库”以“一人一城”的方式,囊括了丝绸之路的14个相关省、区、市的14位名家的散文佳作:王巨才的《垅上歌行》、丹增的《海上丝路与郑和》、陈世旭的《海的寻觅》、陈建功的《默默且当歌》、张抗抗的《诗性江南》、梁平的《子在川上曰》、阿来的《从拉萨开始》、吉狄马加的《与白云最近的地方》、林那北的《蒲氏的背影》、韩子勇的《在新疆》、刘汉俊的《南海九章》、叶舟的《西北纪》、郭文斌的《写意宁夏》、贾梦玮的《南都》。这些作家用自己的心与笔、感悟和感动,以优美的文字、灵动的韵律,踏着时代的歌行,描画了我国丝路沿线丰富多元的地缘文化、历史传统和习俗风情,串连起一“条”活色生香的“丝绸之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情怀和文学传统,也恰是中国文学的担当所在。中国是文章大国,也是思想大国,有文字记载并从完整作品开始计算的文学史,已达3000年之久。
在刚刚落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这套“文库”作为论坛礼品赠予了与会的各国嘉宾,在出版界乃至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探秘丝绸之路文明的旋风。
中国有句古话,“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中国还有一种优秀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理想,也就是方以智、王夫之等古代著名思想家所提倡的“集千古之智”。这些都是非常深刻的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虚怀若谷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法国总统戴高乐谈到中国时,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国家,她更是一种文明,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明。”从蒙昧的远古,到现代化的今天,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坚韧顽强的气节,保持着虚怀若谷的胸襟,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品格,这在世界文明史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一种具体表达,一个具体符号,更是穿越数千年而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交流图示、文明样式,如何将“丝绸之路”以及沿线的文明样式展现出来,是我们这套书库一直努力探讨的,应该说,众人的智慧和才气凝结成了这套沉甸甸的作品集,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以文学的方式相遇也许恰是一种缘分。
毋庸置疑,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不论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的要塞,还是如今仍傲然伫立的物像,亦或是这条曾经的辉煌之路哺育出来的风土人情、文化遗产,都是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灵魂”,述说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和人文魅力,凝聚着这片土地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承接过往,开启未来的。
“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有幸从西安开始,以后还将赴云南、广州、浙江、重庆、四川、青海、福建、新疆、海南、甘肃、宁夏、江苏等省市举办一系列活动,共同传承丝路文化精神,建设丝绸之路文明长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正是文化血脉的蓬勃,完成了时代精神的延续。中国文学创作正创造着不可忽视的事实:家国情绪,时代华章。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需要用文学为“丝绸之路”鼓与呼,我们有必要用文学的声音作出时代的呐喊。
谢谢大家!(王瑞景 邵鹏飞)
责编:丁洋涛、武晓芸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