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成:西安是丝路文化符号里最醒目的标志

2017-08-11 13:03:28来源:海外网
字号:

blob.png

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致辞。 (付勇超 摄)

海外网8月11日电 11日上午,“丝绸之路文化行”大型文化活动举办主题论坛。十多位著名作家和陕西文化名人共聚一堂,以“一片土地和她的故事”为话题,围绕丝路文化进行展开讲述。活动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中共西安市委主办,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和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键,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华文出版社社长宋志军,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等人先后致辞。陈建功、丹增、郭文斌、阿来、贾梦玮、朱鸿、红柯、吴克敬等作家和陕西文化名人分别结合自己的体会,发表对厚重丝路文化以及西安这座城市的感悟和理解。

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树成在“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主题论坛上的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吴键部长,

尊敬的建功主席、丹增书记,

尊敬的各位文学界朋友和新闻同行,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古都西安。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出版集团、西安市共同举办的“丝绸之路文化行”今天在这里拉开帷幕。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两千多年前,古代丝绸之路从这里启程。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创举,而今天站在国家战略新起点的西安,以其开放的姿态再次凝聚了世界的目光。我们选择将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积淀、蕴藉革命精神力量、孕育西北黄土风情的陕西,作为我们“丝绸之路文化行”的起点,应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指出,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四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至今已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四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它不仅推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增进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也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为世界开启了一段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新旅途。

在这趟新旅途上,山间回荡的阵阵驼铃变奏为声声风笛长鸣,古老的商路被重新激活,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与兴盛;在这趟新旅途上,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升腾为频频往来致意,古老的文明被重置密码,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交融。站在历史的高空,我们分明看到了间隔千年的两条路如此相似而又不同。

地理大发现前,欧亚大陆曾经是地球运转的轴心,而把欧洲和太平洋、东方和西方连接在一起的便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打破了族别国界,将人类四大文明紧紧串连在一起。正是在这条史诗般的路上,中华文明向世界打开大门,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连接又相互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革故鼎新,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也相继传入西方,为西方社会生活注入了东方文化的灵性。

因为丝绸之路,世界其他文明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润盈实。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落后的西方”是通过“先发地区”的东方,捕捉人类文明的萤火,一步步塑造领导世界的能力。因为丝绸之路,东方通过发达的经济文化率先开启了“东方全球化”,并且前所未有地开创了一个囊括亚欧非绝大多数地区的“全球经济”。

回首射雕时,万里暮云平。虽然古丝绸之路渐次荒凉,但其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所积淀的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今天得以薪火相传,被继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构想。这个构想涉及上百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动“一带一路”这条文明之路走得越来越宽,最重要的还是要增进人文交流,夯实中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

(二)

如果说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和沿线国家最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符号,那么西安就是这个符号里最醒目的标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数千年前,张骞、法显、玄奘,先后从古代长安出发,成为“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和传承者。由此,长安一路向西,走向世界。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始发站,更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曾在此建都,因此西安与雅典、开罗、罗马并列为世界四大古都。在其3100年的建城史、1100年的建都史里, 汉唐时代的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两大盛世的崛起,而大唐长安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城市。

除了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以西安为半径的西北地区,还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当年,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创建了西北红军与西北根据地,掀开了中国革命中奇丽而辉煌的一页。近代中国从这里转折,重新续写中断了500年的新传奇。

千百年来,丝路精神与红色文化已深深浸入西安城的血液。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脉,让所有被时间沉淀的养分伴随着现代城市发展而跳动。踏在新时代的节点上,西安显得更加从容和自信。面对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西安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担负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使命。

这几年,我们看到——

一趟趟“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将大量“中国制造”商品运往中亚5国44个城市和站点,而来自中亚地区的优质面粉、粮油等也摆上了西安人的餐桌。

一辆辆从西安出发的中欧班列,经由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到达波兰华沙,进一步拉近了西安与欧洲各国的距离。

依托历史文化优势,近年来西安已相继与土库曼斯坦马雷市、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亚美尼亚久姆里市等丝路沿线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丝路“朋友圈”也不断发展壮大。

“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一带一路”建设,让西安这个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枢纽的内陆城市,再次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连接的重要桥梁。崭新而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城市形象,令人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想象。

(三)

“一带一路”构想让国内城市望向更为辽远的陆地与海洋,也让更多的国家注视中国,这些视线里有期待也有怀疑。

如何让世界理解古老的丝绸之路故事、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遗产,认知当代中国的发展,认同今天的“一带一路”构想;如何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为沿线国家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环境,关系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而这些,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

《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外宣媒体,30多年来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系统向海外介绍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针对重大国内国际事件和热点话题,及时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国际舆论斗争,有效影响世界舆论。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外宣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创刊30周年的批示中给予充分肯定,并给予厚望。

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领导下,《人民日报(海外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拓展海外传播,通过“造船出海”“借船出海”“组船出海”等多种形式,努力创新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践行“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职责,初步形成了“一报一网一端两微”的立体传播格局,并在对外传播中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国际大势、切合时代主题、惠及长远发展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思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是“中国模式”对全球治理的担当,是“中国方案”对人类和平的启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宏大背景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将继续责无旁贷地站在对外宣传的制高点上,做历史的记录者、现实的守望者、未来的开创者;继续讲好历史、讲好传统、讲好友谊,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继续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祝“丝绸之路文化行”活动圆满成功!

(王瑞景 邵鹏飞)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 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童芳、夏丽娟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