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自述:立与不立皆辛苦

2017-07-25 08:23:14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字号:

是的,我已经被推进了40岁的门槛,而且,已经进来几年了。我在此并非要强调时间的速度,而是想说时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常常展现出苛刻甚至是吝啬的一面。我越来越感到做成一件事情所需的时间往往太多了,很多人在与时间的讨价还价中丧失了信心。

一直以来,人们喜欢给人生标识刻度,以此来衡量每个人生的进程和质量,就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之类,尽管是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但人们依然将错就错地沿用。有人说,既然在当下的社会三十难立,那么就宽泛到四十吧。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靠自己的努力想在30多岁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成绩,谈何容易。我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三年,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没太大关系,跟后来的音乐工作更无关联,这似乎已经浪费了三年,当然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浪费,依然是我的一段宝贵的生活经验。等到所谓的事业有所起色时我已经36岁了。回想在我30岁的时候,似乎刚刚找到音乐的方向,勉强能靠音乐为生,所谓成就无从谈起,面对谜一样的未来偶尔也会担心,尽管当时我已经写出了那首《传奇》,可是听过的人寥寥无几。那时候,我也想过如果10年以后还是这样该怎么办,或者要不再给自己5年时间,否则就去干点儿别的?好在我不是那种给自己严格计划并且严格执行的人,否则我就会在35岁那年改行了。

通常,人们愿意用10年作为一个阶段,这看似不短的时间里,其实真正能用到做事的有效时间是很短的,不仅要花时间去找到一个方向,还要面临许多生活琐事。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寻找自己未来的方向时,更多的是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还不包括那些不可预知的精神烦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可是,这泛泛的天高地远实际上更是窘境,就好像在一个已然茂密的丛林里给许多未来的参天大树找到一个栖身之地一样困难。通常,在一个单位或是企业里,新来的年轻人要从最底层做起,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问题往往是,由于长时间在底层工作而丧失了向上流动的可能,其中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主观、客观都有。比如,我刚刚工作那几年,很多时候在做些杂事,接人,打水,打印材料,还有打发时间,这些工作和我的专业毫无关系,而我的专业水平也越来越不专业了,这些毫无成就感的工作常常会给我带来沮丧感,时间久了,我又开始习惯了这种沮丧感。我可能看到的未来就是成为某个部门的主管,但问题是你成为主管的条件也并非完全靠你努力就能具备的,况且成为他又能怎样呢?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在锻炼一个年轻人,可是,锻炼的期限有人控制吗?锻炼的结果有人负责吗?大多数人都适合这种锻炼吗?我想起自己毕业那年,我请一位诗人朋友说一句话送给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们,他说:“千颗针万颗针投向了大海。”

责编:陈亚楠、韩诗瑶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