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端午,麦儿金黄,粽叶飘香。旧时,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主妇们围坐一起,身旁摆放着煮过的粽叶,浸泡过的糯米、大枣等用料,娴熟地折粽叶、铺米、填馅、绑绳……记忆中,除了粽子,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还有香包、五彩绳手链、艾叶、伤力草鸡蛋汤……端午节快到了,你是否找寻到了那些年的温暖记忆?
儿时的端午节
史久爱(民 权)
对我来说,儿时的端午节,印象最深的不是香甜的粽子,而是那些色彩缤纷的五彩线绳和香气悠远的艾草。
五彩线绳,是每年端午节母亲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节日礼物。犹记得,当我揉着眼睛从被窝里爬出来的那一刻,母亲就唤我去洗手、洗脸。然后微笑着把一些色彩鲜艳的丝线搓成一股绳,颇为郑重地系在我的手臂上(这期间是不允许我说话的),声称它可以让我避开疾病和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为我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尽管对此我半信半疑,但依然会喜不自禁。因为这些丝线不仅承载着父母美好的愿望,还是我童年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随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故意把衣袖高高挽起抑或直接穿着背心,见谁就伸出手臂向他们炫耀!尤其是奶奶和婶婶她们最爱逗我:“妞妞的‘手链’可真漂亮啊。”顿时,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仿佛这个节日也有了甜蜜的味道。
艾草,是一种散发着奇异香味的草,平日做农活时,母亲会顺便到河渠边、田间地头挖一些回来,晒干后,在傍晚点燃,用它来驱除蚊虫有非常好的效果。而端午节这天,母亲会把那些经过精心挑拣出来的艾草,分插在每一间房屋的门扇上,说是可以为我们辟邪,保佑我们全家健康平安。艳阳下,暖风中,那些青葱的艾草摇曳生辉,整个院子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且香气袅袅,使得这个传统的节日弥漫着一种香馨而神秘的色彩。
早饭是母亲早早起床烧火在地锅里熬制的半锅新鲜麦仁汤。掀开锅来,那浅黄泛有翠意的麦仁清香立刻扑鼻而来,就着母亲从自家菜园里摘来的凉拌好的地瓜菜,那可真叫清香爽口啊。
儿时的端午节,没有蜜枣粽,没有雄黄酒,更没有龙舟可赛,但这个节日留给我的甜蜜与香醇犹如厚重的母爱一样,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端午节的伤力草茶
宋信严(睢阳区)
端午节是我们的重要传统节日,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每到端午,全国各地都要包粽子、赛龙舟,除此之外,每个地域还有自己的特色。在我的家乡豫东地区,就有喝伤力草茶的习俗。
伤力草茶,顾名思义,就是用伤力草熬制的茶水。伤力草,有一种很好闻的特殊香味,豫东地区的百姓把它当成药,平日不食,只在端午节食用,据说可以补充体力,防止累坏身子。
我问过好多外地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伤力草,看来它只生长在豫东地区,端午节食用伤力草的风俗也是豫东独有。在农村,不少家庭会在院落一角或空闲地上种上几棵伤力草,以备端午节食用,没有种的家庭会得到亲戚邻居的馈赠。每到端午节,正是豫东地区麦子收割的季节。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的年代,田里的重活总是由成年汉子们来扛,家庭主妇们相信,伤力草可以保护男人们不被累到。于是,五月初五一大早,她们就会掐下一些伤力草的嫩尖洗净,兑上清水熬制,水沸时打上几个鸡蛋,不一会儿,清香扑鼻,端午节的伤力草茶就做成了。看似简单的伤力草茶,却激发着人们十足的干劲。喝了它,人们就不用担心累坏身体了。
在我小的时候,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割麦。妈妈都会挎着一个竹篮,里面盛满了黄瓜、西红柿、西瓜等时令蔬果,还有充饥的馒头、咸鸭蛋,爸爸会提着水壶,里面装满了早上煮的伤力草茶。大人们忙着割麦,小孩子捡拾麦穗,饿了就吃一个咸鸭蛋,渴了就喝伤力草茶。现在回想起来,它的味道像极了目前极为畅销的罐装凉茶。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机械化大力普及,收割麦子也不再是重体力劳动了。但是端午节喝伤力草茶的风俗被勤俭朴实的豫东劳动人民传承了下来。无论男人们外出打工在天涯海角,大部分都会在端午节前回到家乡,只为喝上一碗母亲或妻子熬制的伤力草茶。
伤力草,一种极其普通的植物,竟然极大地鼓舞了生活在豫东平原上的人们,曾经也将继续给他们无穷的精神力量。
我家唯一包过的一次粽子
周明欣(夏 邑)
在我6岁那年的端午,爸爸花了2毛钱给我们兄弟买了3个粽子。第二年的端午,我们吃的是妈妈包的粽子。这是我们家唯一一次制作粽子。
那是刚分田到户的第二年,端午节刚好在麦收之前。想到地里沉甸甸的麦穗,并且这些麦穗里孕育的麦子收获后将是自家的粮食,大家心里都很兴奋。当家里的男劳力忙着造场、张镰、钉木锨准备麦收的时候,村里几个妇女聚在我家,探讨起粽子的制作来,丰收在即,借节日慰劳一下自己及家人,准备迎接“三夏”大忙,也是应该的。
在探讨的过程中,爸爸也参与了进来,经过一番讨论及相互启发,大家基本确定了制作粽子的“工艺流程”,能不能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关键就看材料能不能买到了。农历五月初四下午,受大家的委托,爸爸骑上他的那辆虽然破旧但在村里却是“为数不多”的自行车,带着我去了距离我们村十多里路的会亭集,去买粽叶、江米、蜜枣等物品。到了会亭,我负责照看没有锁的自行车,爸爸去打听哪有卖粽叶等物品,经过好大一会儿的寻找,还真的买齐了要买的物品,同时爸爸还顺便向卖粽叶的人确认了一下粽子的制作方法。因为江米等物品都不多,洗粽叶、煮粽叶等工艺就集中在我家制作,然后把经过加工的粽叶和江米、蜜枣分给了兑了钱的几个家庭。端午节一早,爸爸去地里了,妈起床包粽子,总计有10多个吧,包好放锅里上火蒸。我帮妈妈烧火,经过心急火燎的一大段时间,等爸爸从地里回来的时候,掀开了锅盖,香甜的味道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粽子取出来,来不及等到晾凉,我就吃起来,真是又香又甜。
那一年我们村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00多斤,是在生产队时的产量的一倍以上。家中有了粮食,家家户户又养起了猪、鸡,有的人家还买了耕牛,手里渐渐有了“活泛钱”,大人再去赶集上店,就会给小孩子们买些包子、粽子、烧饼之类的食品,于是,粽子就不那么神秘奢侈了。再到端午,妈妈嫌麻烦,不再包粽子了,而是让爸爸骑车去买上几个粽子了事。那次包粽子,就成了我家唯一一次包粽子了。
难忘的艾绒香包
杨会安(民 权)
又到端午,麦儿金黄,粽叶飘香,而此时此景竟让我想起儿时奶奶为我们缝制的艾绒香包。
小时候,因兄妹多,家里穷,父母整天忙于农活,我们姐弟五人放学后便承担着去山野打猪草的活。而每年端午节前夕,我们就会新增一项任务——按奶奶的吩咐,挖一些艾草回来。因为艾草在山坡上随处可见,眨眼的工夫就能挖上半篮子,而我们却故意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奶奶很懂我们的心事,于是抚摸着我们的头,笑道:“又耍小聪明,好吧,挖回来后奶奶有奖赏。”所谓奖赏也不过是几枚糖果或几个叮当作响的小硬币罢了,但这已足够让我们开心与甜蜜一整天了。
接下来,奶奶把我们每天挖回来的艾草去根,剪掉枯叶,挂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晾晒。晒干后,放在家里的那个捣米臼里一点点捣成艾绒,然后像宝贝一样积攒、收藏起来。
端午节一大早,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拿着针线簸箩,坐在堂屋门前的小板凳上,带上老花镜,迎着柔和的阳光,开始一针一线地缝制香包。奶奶的手很巧,她缝制的香包各式各样,有花草鸟兽形状的,有太阳、月亮、星星和心形的,用料多是一些平时家里做衣服裁剪下的废料,五颜六色的,精心拼组在一起,煞是好看!
每年端午节,奶奶都要给我们每人缝制好几个香包。尽管作为男孩子的我不爱佩戴这些香喷喷的小饰物,但依然不舍它的清幽和美丽,在挑拣出一个自认为是最好的挂在卧室的墙壁上之后,剩余的便“有偿地”(换一两个硬币买吃的)转赠了姐姐和妹妹。各遂心愿之后,我们都开心不已,也由此铭记住了这个节日。
此外,端午节那天奶奶还会在门前插几株新鲜的艾草,会用煮过的艾草水给我们小孩子洗澡,一切皆为辟邪除灾,皆为一年中可以平安吉祥。
如今,奶奶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六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和着童年里那些青葱的艾草和馨香的艾绒香包,却成了我幸福的永不褪色的回忆。
那个肉粽飘香的端午节
靳翠菊 (虞 城)
随着端午节临近,超市中粽子又唱起了主角,空气中都飘荡着粽子的香甜。每每看到这些,我的思绪都要被拉回前些年在浙江度过的那个难忘的端午节。那几年,我们在南方打工,租住在一个村子里。
在我们豫东地区,过端午节时,都是吃伤力草打鸡蛋,吃糖糕,粽子只是节日中的点缀和装饰。可是在以水稻为主产的南方,粽子却是端午节的主角。他们从芦苇长出大叶开始就摘粽叶,然后煮熟了晒干,挂在阴凉处风干备用。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家家就开始泡糯米,买红枣、五花猪肉。南方人喜欢吃肉粽,把五花肉切成大块,做成红烧肉,再把红烧肉裹在粽子里。煮熟的粽子,那肉香里带着粽叶的清甜,真叫一个香,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
一到节日,忙碌是人家的,我们就觉得特别孤寂,特别想念家乡。可是在那一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村里的一个邻居老媪来到我们租住的房子里,连说带比画地对我们说:“你们去买二斤五花肉来,我泡的米多,我家有粽叶,我来帮你们包粽子。”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给我说了几次我才听明白。于是我兴冲冲地去街上买了肉,我们几个就有说有笑地包了起来。煮好后,她又教我们把煮好的粽子放在水桶里,井水里浸着,每天换一次水,随吃随捞。那年我们和本地人一样过了一个热乎乎的端午节,那是我最难忘的一个端午节了。
从南方回来后,每到端午节,我都要买几只肉粽,在细细的咀嚼中重温那份艰涩生活中的温馨,感受那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的江浙人给我们的温暖。在一次次回忆中,增加一份对生活的感恩。
端午的鸭蛋网袋
梁云祥(江 苏)
最近的超市里,咸蛋、皮蛋和各色粽子,都摆得满满当当了,又一年的端午节快到了。
小时候过端午节时,家里的咸蛋是自己腌的。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把一口瓦罐从里到外洗干净,然后数一遍积攒了很久的几十个鸭蛋,小心地放入瓦罐。母亲在脸盆里加进好多盐,再倒入热水,不停地搅拌,待盐都溶解后,水也凉了,再徐徐倒入瓦罐,蛋便淹没在里面,加盖,完成。
以后的日子就在期待中过着,时不时偷偷地打开看看。可是那些鸭蛋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变化,自顾自地在里面沉睡着。
端午节来临的前几天,母亲开始淘洗糯米和赤豆,采摘粽叶,准备包粽子了。我们这些孩子对粽子兴趣不大,却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忙碌。找来母亲织毛线余下的线头,扯成一段一段相同的长度,让小伙伴拉着,编织起网袋来。那时候毛线也不是很容易得到的,稍长的线头母亲打个结还能织毛衣,有时候就不让我们乱动。央求了半天,才得来一小段。最得意的是用彩色毛线编成的网袋,很漂亮。有一回我家里没找到毛线,母亲帮我用白纱线编了一个,觉得白色不好看,她又用红墨水染了下,效果也是不错。
终于到了端午节的前夜,家家包起了粽子。我急不可耐地等着母亲把粽子放入锅里,然后把腌好的鸭蛋取出,开始一起煮。粽叶的香味终于飘出来了,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用锅勺捞了一个鸭蛋,放在灶沿。等不到它冷却就纳入了网袋,喜滋滋地出门了。那一次因为蛋上还有水分,红墨水就晕开来,变成了一个红蛋,连带我的衣服也沾上了喜色。
原标题:寻找记忆深处的端午节
责编:张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