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曲阜孔庙称端午节为家节,节日不拜庙,只祭祠堂和慕恩堂,由衍圣公夫人主持祭拜,各府本家亲朋皆互送粽子为节礼。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鄄城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 ”除了插艾外,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德州还加挂纸葫芦。据说,桃枝和葫芦可以避邪。诸城一带,除了插艾以外,还用一束艾抽打屋内旮旯,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把人蜇。 ”长岛县大钦、小钦、南隍城、北隍城诸岛渔村是保留端午节古俗最多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农历五月初一人们即在大门上插艾、插桃枝,并在大门坎上贴一对剪纸黄牛,有的在牛身上贴“天下太平”四字,有的在牛身上写:“我是天上老黄牛,到人间不吃草,专吃五鬼和忧愁。 ”至五月五日,家家再次在大门上插艾、插桃枝、挂纸制或布制的桃或孙悟空,下缀蒜、黑豆和五色布条,于大门门板上贴剪纸桃、虎、鸡、葫芦,门框上贴宝剑。同时在所有门窗上插艾与桃枝,贴葫芦、鸡、虎、蟾、桃、五毒等剪纸。插挂的艾草,必于节前一日黄昏后黑暗中至山野拔取,俗名“摸艾子”。五月五日日出之前往山野“抹露水”,取艾与槐枝、杏枝、枣枝、花椒枝、桃树枝这“五样树头”,蓄以为药。端午节的早晨,文登、乳山一带习惯用多种鲜花浸泡的水洗脸。即墨则用露水洗脸,少年儿童早早起床,带着毛巾到春苗地里采露水,同时采摘青蒜和小白菜。据说,吃了端午的菜,可以去百病。如果能在端午节的早晨捉到蛤蟆等小动物,那就更高兴了,据说此时的小动物都是仙丹妙药,包治百病。
全省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上五色线,叫做长命缕、拴命线、五丝。日照则缠七色线。从缠上之日起,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到雨水里。临清给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用麦秸做的土项链),给七岁以下的女孩戴石榴花,以纪念诗人屈原,因为屈原投江时,正是石榴开花之季。临朐、滕州等地的妇女小孩习惯戴香布袋,花布缝制的香布袋中装有许多中草药,戴在身上,玲珑可爱,香味扑鼻,据说可以驱瘟避邪。诸城一带的小孩习惯戴荷包,男孩戴的荷包形状像锄头,意在引导孩子学锄地;女孩戴的荷包里插有花针,意在引导孩子学针线。还有少数娇贵的小孩戴五毒兜,兜上绣有蝎子等五种毒虫,意在以毒攻毒,确保健康。临清的小孩在端午节这天都要穿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帮上用毛笔画上蝎子等五种毒虫,意思是诗人屈原的墨迹能杀死五种毒虫,使儿童免受毒害。德州的男女老幼都要戴艾,当地俗谚说:“端午不戴艾,死了变成猪八戒。 ”
端午节一般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有临朐举行祭祀蚕姑仪式。在蚕姑像前,供上鸡蛋水饺,然后焚香烧纸,祈求蚕茧丰收。端午节这天,全省几乎都吃粽子和鸡蛋,有些地方还喜欢喝雄黄酒,儿童不喝酒,便在耳朵和鼻孔里抹上一点。招远、诸城一带的妇女也喜欢用雄黄涂抹耳鼻,意在驱邪防病。(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责编: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