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甜咸"之争 肉粽、蛋黄粽北方人难接受

2017-05-24 14:43:04来源:新民网
字号:

【新民网讯】据东方早报报道,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人们对于食物的喜好不再仅限于口味,还关注食物背后的家乡情结。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人们对同一类食物的不同吃法、偏好,往往大相径庭。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不过,同样是箬叶包着米,南北的传统粽子却大有差别。在许多北方人看来,裹着酱油、五花肉、咸蛋黄的咸粽子,是种古怪的食物,他们习惯的是蘸糖吃的甜粽子。

与已被争论多时的豆花相似,在粽子的口味上,人们似乎也分成了“甜派”和“咸派”。

甜咸两派各执一词

临近端午,来自山东的小刘在网上发布了这么条微博:“我真的……不是很能容忍咸粽子……这个真不好意思了南方的兄弟姐妹们。但是粽子……怎能不蘸糖啊!它们是粽子啊!活生生的粽子啊!”这条微博迅速传开,“甜派”、“咸派”纷纷“报到”,亮出了自己的口味。

来自黑龙江的高小姐说:“我的世界里粽子必须装的是蜜枣啊!怎么可以装进咸咸的大肥肉啊?”连创建了“掷出窗外”食品安全网站的吴恒也表示,“作为屈原的老乡,蘸糖才是王道。”

而另一方,喜欢咸粽子的也大有人在。土生土长的海南人郑先生告诉早报记者,在海南,粽子不但是咸的,而且馅料丰盛,“除了肉,还有猪脚、虾仁,甚至还有鸡翅膀,一个粽子有一斤重,打开就是一顿饭。”

土生土长的嘉兴人小钱则表示,自己家里通常只包肉粽和碱水粽,“放枣子、豆沙的粽子一般都不包,我也不爱吃。肉粽的肥肉融化在糯米里的感觉,还有咸蛋黄那种沙沙的口感是我最喜欢的。”

事实上,粽子也并不光是咸甜两种——嗜辣如命的四川人还有一种辣粽子:糯米里拌腊肉,加上辣椒,煮出来的粽子香辣可口。不过,“咸派”大多认为,辣粽子里放着腊肉,只是咸粽子的变种。

上海人“甜咸通吃”

在上海,粽子的口味颇为丰富,相对而言,咸味的肉粽比甜粽子更受欢迎。

早报记者昨日走访了五芳斋、沈大成等老字号。第一食品商店的五芳斋柜台前,营业员介绍,包括肉粽、蛋黄粽等品种在内的咸粽子,与白米粽、赤豆棕等,生产与销售的比例大约是7:3,肉粽的销售量略占优势。

而在并不单纯经营粽子的沈大成,营业员曹阿姨介绍,平时她们只销售肉粽,与双酿团、糍毛团等糕团点心并列。而在端午节高峰,甜咸粽子则大致数量齐平。不过,总的来说,肉粽卖得要比甜粽子好。

“肉粽子是可以当饭吃的,甜粽子是当点心吃的。”曹阿姨分析,肉粽子里有肉有米,基本能够满足普通人对于一顿简单正餐的需要;而甜粽子虽然好吃,但大多需要蘸糖食用,肉粽显得更加方便。“你看便利店里卖的粽子,基本没有卖赤豆粽的,都是肉粽。人家小白领忙工作,买个肉粽吃一吃,也挺辛苦的。”

不过,甜粽子也并非没有市场。上海“土著”张女士家每年要包近千个粽子。“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大家一起出钱出力,包好粽子大家分。今年咸蛋黄就买了500个。”张女士介绍,因为市面上甜粽子较少,因此他们趁着端午的机会,也会包一部分白米粽和赤豆粽,“这些粽子平时不太有机会吃,借端午节尝一尝。”

从粽子中回味乡情

事实上,包括东北、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包咸粽子的传统。不少新上海人、在沪学习工作的外地人在喜欢上肉粽后,还把这份“咸味”带回了家乡。

北京人娄小姐曾经在上海上学,又回到北京工作,她回忆:“在北方的时候,根本没见过咸粽子。我在上海读书,回北京之后把肉粽说得天花乱坠,但父母就是不能接受。”

来自天津的祖小姐也曾试图让家乡的父母尝试肉粽,但被“无情”地拒绝了:“不是觉得不好吃,而是尝都不尝。他们就是觉得,粽子和月饼里面放肉,感觉很奇怪。”

同样来自北京的大学在校生小周第一次见到肉粽的反应更大:“我第一次见到都吓住了,粽子里怎么能放肉?感觉就像是蛋糕里放了酱油和肉馅一样。”

不过,小周后来成了肉粽的忠实拥护者:“有一次腿摔伤了,在寝室里休息,室友就给我带了自家做的蛋黄粽当午饭,我不好拒绝就吃了。那次挺感动的,加上味道也不错,后来就慢慢开始吃咸粽子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坚持家乡的口味,也就是在坚持对家乡的想念。小周告诉早报记者:“其实我本人还是更喜欢吃甜粽子。尤其是吃了很多肉粽之后,前两天买了个蜜枣粽,差点连眼泪都下来了。小时候妈妈包的就是蜜枣粽子,还会特地在几个粽子里面多放蜜枣,外面做个标记给我吃。”

而娄小姐今年特地在北京买了个肉粽,“在上海读了四年大学,那段日子很开心,上海就像我的第二故乡。吃个肉粽,也算是回味一下。”

原标题:端午节引发粽子"甜咸"之争 肉粽、蛋黄粽北方人难接受

责编:张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