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过剩产能论”不攻自破(品牌论)

2017-05-16 05:32:58来源:海外网
字号: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不仅通过为沿线国家修路搭桥、投资建厂来助力当地发展,更有一批中国技术、标准在海外落地生根,造福当地经济社会。曾有西方媒体指出,“一带一路”只是中国过剩产能的输出。如今看来,这种论调已不攻自破。

“一带一路”建设,其动力源于沿线国家在装备、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互补和需求对接,没有需求为前提,就无法出现当下“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繁荣局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通过自身供给能力和他国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沿线国家注入优势产能,并用技术和标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带来动力。

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迫切需求,而中国则拥有世界一流的基建技术和产业体系。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瓜达尔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不仅给当地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让这些国家建立起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授人以鱼”,更做到了“授人以渔”。通过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推进技术、服务和标准落地,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开了国家发展的新篇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对匮乏的铁路建设为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铁路技术体系,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项目不仅有效对接了当地需求,更在铁路技术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当地登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随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国内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为“一带一路”带来巨大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面向东盟、南亚、中亚、阿拉伯、中东欧等地区和国家建设了一批区域和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及创新合作中心,初步形成一张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并以此催生出一条由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连接成的“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国也启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中国将在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

事实证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当下,中国正走在世界变革创新的最前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和标准合作,共享优势产能,为“一带一路”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

卢泽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5月16日   第 11 版)

责编:刘强、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