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民心相通:菲律宾民众自制五星红旗迎中国人

2017-05-15 13:47: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微信图片_20170515134235-1.jpg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接受海外网记者专访。摄影/王洋

海外网5月15日电(樊小菲)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现场,几位坦桑尼亚配音演员用非洲斯瓦希里语,诠释了他们心中的中国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他们认真而又不失幽默的配音表演,让各国参会嘉宾跨越语言障碍,变得更加亲近。

当天,400多位嘉宾齐聚中国北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一带一路”的所见所闻,分享着“民心相通”那些接地气儿的真实故事。

中国特色文化项目引发海外共鸣

“在坦桑尼亚当媳妇儿,那难度跟毛豆豆在中国当媳妇儿是一样一样的!”在提到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当地热播的有趣故事时,坦桑尼亚专业配音演员希尔德诙谐的感言,引起在场嘉宾一阵阵笑声。

近年来,随着像《西游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批又一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项目走向海外,中国与各国民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断贴近。

来自阿联酋中阿卫视的记者Hoda对近年来中阿两国之间交往发生的变化感触颇深。她告诉海外网记者,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有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喜欢中国文化,想要了解中国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着很强的文化思想。”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主席、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马认为,“在两国交往过程中,发展国家间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密切民众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同样认为,“一带一路”对于促进相关国家的文化教育发展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海外民众“打心底里”认可

来自缅甸的青年人通通讲述了自己中文名字的来历。他说,在中国公司的帮助下,他的家乡水、电、路都通了。“我用‘通通’作为自己的中文名字,就是为了感激中国人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帮助。”

说起今年年初在菲律宾达沃市的经历,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朱锐略显激动。他告诉海外网记者,“当时,我们团队前往菲律宾,帮助达沃市进行清洁饮水工程建设。听说我们要去,当地民众特意拿着自制的五星红旗,跑了几公里的路前去迎接。”朱锐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他们挥舞着五星红旗,大声说着“中国人来了,我们就有水喝了!中国人很棒!”

朱锐补充道,“民间交流”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往往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之上的“民心相通,能够让当地民众“打心底里”认可“一带一路”倡议。

让普通人成为“民心相通”的民间大使

阿联酋中阿卫视记者Hoda是个不折不扣的“汉语迷”。“我觉得汉语非常有魅力,所以在阿联酋学习汉语后,我又专门来到北京继续深造。”在向海外网记者说起当初学习中文的经历时,Hoda显得很兴奋。她说,“当初学习中文时,很多人都放弃了。现在他们很羡慕我,他们觉得,中国是个很好的国家,我中文这么好,所以我是幸运的人。”

除了汉语之外,旅游也正在成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建议,在鼓励更多欧美游客来中国的同时,让更多中国人去国外旅游,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民心相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陈晓晨同样对海外网记者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境游变得越来越普遍,“说走就走的旅行”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陈晓晨特别提到,在出境游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游客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不论他们走到哪里,身上都镌刻着中国印记。对此,他建议,每位普通民众在走出国门时都应打好“中国名片”这张牌,让每一位普通民众都能成为“民心相通”的民间交流“大使”。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姜舒译、刘子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