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月13日讯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建设‘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创造了条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2月12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高峰论坛在福建泉州举办,刘奇葆发表主旨演讲。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连接东亚和欧洲的“一带一路”计划,“一带”是经过中亚连接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贸易和投资为纽带,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标在于加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贸易往来。
尊重与发展、合作与共赢,应当成为“新丝绸之路”的主题。外媒评论称,新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通过“新丝绸之路”,全面发掘与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潜在的互补互利机会,为中国带来直接的经济与战略效益。
50多个国家有意加入“一带一路”
据日本《外交家》杂志网站报道,今年1月25日,中国一位国务院官员在海南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有50多个国家有意加入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新华社转述该官员的话:“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覆盖44亿人口,年经济产值总计2.2万亿美元。”
“首先受益或者与中国产生互动的就是周边的国家,包括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在这些国家当中,包括像印尼、巴基斯坦,甚至俄罗斯,他们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响应。像俄罗斯就表示要专门成立专家研究组,来呼应中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外交与安全研究室主任张洁说。
为什么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会有这样的热情?张洁分析称,实际上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快车,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从而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有一个大的推动作用。自从2008年以来,实际上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还面临着比较大的下行压力,很多国家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像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的一些升级和转变。“因此,我觉得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并且计划要加强对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及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无疑会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一个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具有经济政治双重意义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称,中国实施“新海丝”战略,具有经济政治方面的考量。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后,正在开启“低增长、高质量”的新常态时期。中国希望通过扩大对邻国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消化过去几年因经济刺激政策而积累的大量产能过剩。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赵晋平在2015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有四个判断:“一带一路”区域的贸易投资活动具有长期持续较快增长潜力;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经贸关系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加强政策沟通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经贸关系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持久动力。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报道称,假如中国政府的新战略能够成功,那么丝绸之路可能会与中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崛起联系起来。2014年11月8日,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以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通过开发新市场来推动经济是中国投资海外的目标之一,另一个目标是减少对通过海上要道进口的能源的依赖。
另外,中国政府希望陆上通道能有助于平衡本国不均衡的地域经济发展。 “简单地说,这是一次地缘政治的重新定位,”欧洲政治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牧山浩石说,“其政治内容主要是地缘战略上的。”向邻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将使中国拥有巩固其亚洲头号强国地位所需的影响力。
“睦邻外交”重在解决互信不足
自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中国积极进行顶层设计,沿线省份已提前布局,今年进入实质操作阶段。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称,理论上,“一带一路”对中国和中国企业以及迫切需要投资的邻国都颇具吸引力。
分析人士认为,从有利方面来说,中国可以通过这些计划充分利用其过剩产能、实现投资多样化并扩大地区政治影响力。
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困境是,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区域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滞后,“‘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内涵,就是解决一个政治互信不足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专家李立凡说,“一带一路”战略说明,中国的外交立场已从早期的不结盟转向“睦邻外交”。“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把富裕的西欧和东亚国家连接起来。尽管中间的整个地区政治动荡、经济疲软,但存在巨大潜力。
(李警锐)
责编:夏丽娟、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