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2017-05-13 14:07:34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作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应对气候变化应成为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三年多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目前已覆盖全球超过60%的人口,占全球GDP和贸易1/3以上。“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带来巨大契机。其中,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利益关切所在,事关未来全球治理模式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

  根据中国科学院相关团队对“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国在内的38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环境绩效评估,“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质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臭氧层消耗物质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同时,该地区既是人类活动强烈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地区国土面积不到世界的40%,人口却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但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其中有不少国家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世界39.1%的哺乳类物种、32.2%的鸟类、28.9%的鱼类和27.8%的高等植物受到威胁,人均生态足迹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超出生态承载力的80%以上。

  这些数据说明,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现状已成为“一带一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但同时也为沿线国家开展绿色发展领域的经济技术国际合作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也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多年来,中国通过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节约、提高能效,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试点示范,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11年到2015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尤其是,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光伏设备在世界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乃至全球成本降低、技术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制定的战略、政策和积累的经验,为气候领域的“南南合作”提供了可能。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推动新时期国际合作, 构建更加紧密和强劲的伙伴关系网络,以“共商、共建、共享”为遵循,打造的开放、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作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应对气候变化应成为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刘建兴)

责编:夏丽娟、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