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首来自老挝的“魔性神曲”一夜间刷爆了很多中国网友的朋友圈。“超燃的”“蜜汁带感”是网民们对这首歌的评价,而更让人关注的则是这首歌的歌名:《一带一路》。该歌词曲作者名叫维莱鹏,是老挝国家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及知名主持人,目前正以工作交流的形式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外籍专家。10日,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讲述了歌曲背后的故事。
(图为《一带一路》作者维莱鹏)
环球时报:您为什么想写一首和“一带一路”有关的歌曲?还采用了这么一种“神奇”“魔性”的曲风?
维莱鹏:最初有想法创作这首歌是在2015年底,当时我想写一些表现中老两国友谊的歌曲,因为2016年是老中建交55周年,我想给这个有意义的年份送一份小礼物。由于现存的有关老中友谊的音乐都是一些很老旧的歌曲,我就想写一些新颖的、包含更多现代元素的歌曲,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老友谊。
当时中国正好在推广“一带一路”倡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决定以这个话题写一首歌。但这个主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我决定用更有动感的、更时尚的曲风去配合它,希望这样能吸引更多听众。此外,这个话题还带有国际性,所以最终我选择以摇滚风为主,融合一些老挝自身的传统音乐因素,再添上一些轻音乐的元素,混搭成了这首“神曲”。在歌手的选择上,也是出于这些考虑,我找了我的好朋友,老挝国内最著名的摇滚乐队主唱阿提萨·拉达那冯。其实这首歌在2016年就创作出来了,可能是因为北京马上要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首歌才经由媒体传播火了起来。
(图为《一带一路》MV截图)
环球时报:这首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整首歌词几乎都是老挝语,只有“一带一路”这4个字用了中文,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维莱鹏:从音乐创作角度来说,一首歌里必须有一个主打关键词,这个词还得便于记忆,朗朗上口。“一带一路”这4个中文字,乍一听上去像老挝语中两个小姑娘的小名儿:“一带”听起来像老挝语的“小兔子”,“一路”听起来像“小路”“阿路”,这两个小姑娘的名字在这首歌里不断循环出现,一些老挝人就会产生兴趣,自然就会想知道“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意思。加入中文元素,也是考虑到不懂老挝语的中国人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也会有亲切感。为了尽可能吸引更多听众,我最终决定用中文“一带一路”作为题目和第一句歌词。
环球时报:这首歌在中国网络上很火,您知道它在老挝传播得如何吗?老挝人知道“一带一路”吗?
维莱鹏:我现在不在老挝国内,没办法时时关注到这首歌的传播动态。但就目前我所听到的反馈,它在老挝的反响挺好。还有好多老挝朋友来找我,想拷贝这首歌,说是也想“循环听”。老挝人的教育水平不同,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多少也不同。所以我才希望用歌曲这样一种更轻松和大众化的方式去告诉更多老挝人这个倡议,而且歌词里也有“海陆相连”“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等内容,就是希望大家能通过这首歌对“一带一路”有个初步了解。
(图为《一带一路》MV截图)
环球时报:您是怎么了解到“一带一路”的?您能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向我们形容下“一带一路”吗?
(图为《一带一路》MV截图)
维莱鹏:2013年习近平主席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我就听说了,但当时对这一概念没有太多认识。后来我参与拍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个实景体验式汉语教学节目,去了新疆、福建等地方,慢慢了解到不少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也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进一步了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这个倡议的理解,应该是“所有国家共同发展,没有一个国家会被排除在外。”
环球时报:这首歌出来之后,很多网友给您点赞。但也有少数网友有质疑,觉得“是在拍中国政府马屁吧?” 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维莱鹏:我拍中国政府马屁,能得到什么吗?显然不能啊。我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个媒体人,觉得“一带一路”倡议对大家都很好,所以很愿意也觉得有义务让大家了解这件事,其实很多媒体人都在这么做。只是我采取了一些创意,用歌曲这种大家都喜欢的方式来传播这个概念而已。对于这种声音,我并不在意。(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责编:夏丽娟、总编室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