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各国青年唱响共赢之歌

2017-05-13 14:05:24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以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的务实建设已深入广大相关国家和地区,成为各国人民合作共赢的主旋律。

在中国青年报社和北京新媒体集团等共同主办的“点亮新丝路,心意互联通”主题活动中,一个个正奋战在“一带一路”一线的中外青年,用自己3年多的亲身经历点亮了这条连接东亚与欧洲的互通之路,在“一带一路”建设这曲“大合唱”中发出了自己最美的声音。

河南汉子方龙飞:在哈萨克斯坦炼菜籽油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更是“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延伸的第一站。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阿斯塔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设想,这也让哈萨克斯坦抢到了政策沟通的先机。2014年11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了“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旨在发展哈国内交通、工业以及社会等各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恰好对接了“一带一路”倡议。

近3年来,中哈两国已在“一带一路”框架内达成51个合作项目,其中就包括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的合作项目——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

2016年年初,为了筹备园区,西安爱菊集团开始在内部选拔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熟悉业务流程、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出任园区中方代表。时年27岁、任职于港务区油脂采购科的方龙飞看到这一消息,立刻提出了申请。这一年3月底,他带着32公斤的行李,辗转西安、乌鲁木齐,最终抵达阿斯塔纳,开始了园区开工前的筹备工作。

2016年5月31日,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正式开工建设,经过半年多时间,园区第一期年加工30万吨菜籽的油脂加工厂正式落成。作为油脂厂的中方经理,方龙飞在半年多时间里每天奔波于厂房与200公里外的原料采购中心,每天要打70多通电话和国内外沟通工作。

语言不通、工作生活环境迥异非但没有拦住方龙飞,反而激起了他更高的斗志。赴哈不到一年,他就将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政策法规、风土人情摸了个透。“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不错,政府对真心实意来投资兴业的人会提供非常宽松的政策。”方龙飞说。经过这一年油脂厂生产、加工、销售的工作,他们已亲身体验到不少投资优惠政策。

对于爱菊集团来说,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对于结婚不久、孩子还小的85后方龙飞来说,哈萨克斯坦意味着机遇与挑战,也意味着分离和想念。过去一年,方龙飞回国4次。他说,第一次是激动,第二次是不舍,第三次开始习惯了……他说,在赴哈工作这件事上,家人始终给予他充分支持,这是他得以安心工作的前提。说起自己的未来规划,方龙飞说:“男人年轻就要拼事业,哈萨克斯坦就是我施展拳脚的战场。”

像方龙飞这样投身中哈农业合作的中国青年还有很多。据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副部长古尔米拉·伊萨耶娃透露,仅去年达成的协议,未来几年中资企业就将向哈萨克斯坦农业项目投资19亿美元,“我们希望中国企业在农业加工领域的投资合作,能提升我国农业产业效率,促进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长也表示,“我们欢迎中国企业来开发,将抓住每一个机遇给予配合。”

老挝青年阿列格:我也有个中国梦

在东盟国家老挝,“一带一路”倡议与“水电富国”战略的相遇,也为当地青年创造了“筑梦空间”。

湄公河全长的44.4%流经老挝境内,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湄公河60%以上的水力资源蕴藏在老挝,蕴藏电力约为1.8万兆瓦。目前这一蕴藏电力的利用率还不到4%,而老挝全国仍有14%的家庭未能用上电。为解决这一问题,老挝政府提出了“水电富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水电设施,将自身建设成为“东南亚电池”。而高水准的中国水电建设企业很快就成了老挝政府的首选。

在琅勃拉邦,作为中企在境外的首个全流域水电开发项目——由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开发项目中的二级电站于2015年11月29日正式投产。未来全部7级工程完成后,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127.2万千瓦,占目前老挝电力总装机的30%以上,这不仅将彻底改变老挝北部山区的缺电局面,部分电能还将由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出售给泰国,以获得外汇收入。

在这一政策沟通的背后,也是一群中国老挝青年努力的结果。2013年,二级电站的移民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时,当地青年阿列格一次不经意的“帮忙”令移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为他自己打开了一片职场新天地。

一天,看到因翻译请假而无法与当地村民沟通的中方员工急得团团转,正好路过的阿列格主动询问可否用英语帮助翻译。因为是当地人,村民们比较信任阿列格,经过他的翻译和解说,村民很快理解了移民协议的条款,当天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感谢之余,中方人员发现阿列格不仅热心肠,工作能力也相当突出,随即邀请他到南欧江二级电站工作,阿列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成了移民小组的专职翻译。

阿列格家庭贫困,从小被送到寺庙生活,在那里他不仅学习经文还学会了英语。阿列格说,自己很珍惜这份工作,“中国公司在当地声誉很好,特别是外籍员工的收入与当地相比要高一些”。每到周五下班前,他总要问一句:“领导,明天有工作不?有了,就给我打电话。”需要协助时,他也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阿列格说,目前自己的收入养活一家人已不成问题,他更看重的是在中企接触面广,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利。他对记者说:“我也有一个‘中国梦’,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是我最想要的生活。”像阿列格这样活跃在当地电站项目建设的老挝人已有几百名,占项目员工总人数的60%左右。

中老两国的合作不仅改善了一个个老挝人的生活境遇,更改变了当地乡村的面貌。如今在二级电站不远处,8个为安置库区移民而建的新村格外引人注目。此外,村里还配备了医务室、学校、寺庙、供水、供电以及公厕等设施。

帕景村村长苏玛尼感慨地说,以前村内的房子多用竹片、茅草、木板搭建而成,十分简陋,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一些家庭虽然购置了小型发电机或太阳能发电板,也仅能维持日常的照明。“当地村民都盼着水电站发电之后能送电过来,我们就能用上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化家电了。将来有可能,我们还希望能发展旅游业,进一步致富。”

哈克村老村长则希望往后村民能告别农活,从事附加值更高的饲养业。他向记者透露,一些从事养殖业的村民因交通便捷已尝到了生意兴隆的甜头。而就在几年前,这位老村长还曾因移民问题与中方代表“掐过几次架”。

回忆起2013年开始负责南欧江项目的移民工作,河南汉子沈辉感慨万千。和国内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相比,老挝的移民安置工作没有政府牵头协调,全靠企业自己同移民沟通交流。南欧江“一库七级”电站共涉及21个村、3000余人的移民安置,对于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的两个国家来说,移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经过3年多努力,移民安置工程已建成8个集中的移民新村及配套设施,搬迁或自主安置移民1100余户,累计捐赠家具10余批次。

为了解决村寨之间的出行问题,中方还为当地新建、改扩建公路250余公里,修建大桥10余座,路涵10余座。在这3年多里,沈辉天天泡在村子里,早已练就一口流利的老挝话,和村民打成一片。

巴基斯坦人可汗:为了一个凉爽的夏天

每年一进入4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能飙升到40摄氏度以上,南部卡拉奇市的夏季甚至常常维持在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每年高温致死的人数在千人以上。因为缺水缺电,当地人不得不年复一年忍受热浪侵袭。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设施联通建设给当地带来一个个水电站、变电站项目,而参与建设的中巴青年正在给当地人圆一个凉爽的夏天梦。

位于卡拉奇的卡西姆港燃煤电站是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最大海外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首批落地项目。2015年6月项目开工后,吸引了大批当地员工加入,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小伙儿阿迦·萨德·可汗。

2016年,21岁的可汗从巴基斯坦NED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专业毕业后,因一纸招聘广告来到了电站,最终经过激烈竞争后成为电站的一名准运维员工。说是“准运维员工”,是因为他虽有巴基斯坦的“清华大学”的高学历,但仍无法达到中国高水平、现代化电站的运维要求,“再深造”成了可汗的第一选择。

2016年10月15日,他与另外99名巴籍新员工一同被送往中国电建位于甘肃的崇信电厂接受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今年3月,顺利结业的可汗返回家乡,投身能源建设。离开甘肃时,可汗对自己的中国师傅说:“这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新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如今,22岁的可汗已成为电站的一名出色的运维人员,这在其亲朋好友圈中可是一份令人骄傲的工作。

在卡西姆港电站,除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外,普通员工的工资达到当地企业的两倍以上,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的工资甚至高达5倍。不过,在可汗看来,他更看重的是卡西姆电站带给他的成长平台。他说:“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开拓了视野。我的父母都以我为骄傲,我要努力工作,用我所学到的本领服务中国电建和我的国家。”

不只巴基斯坦人在为自己的凉爽夏天梦努力,中国青年、正泰电气驻巴基斯坦国际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董博也成为筑梦的一员。“多年前我初到巴基斯坦时,像卡拉奇这样的大城市,常常一天要停电10小时左右。这几年,正泰先后为巴基斯坦国家电网公司承建了7座枢纽变电站工程,现在供电情况已大大改善,即使夏天室外温度50摄氏度,有了电,也能给千家万户带去阵阵清凉。”董博在卡拉奇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连线时说,“相信未来卡拉奇的夏季会越来越凉爽。”

今年年底,被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称为巴基斯坦“1号工程”的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将投入商业运行,届时两台660MW超临界机组每年将为巴基斯坦提供90亿度电,凉爽的夏天对于卡拉奇人来说将不再是梦。

西班牙人佩雷斯:“一带一路”带来了物流配送革命

与其他国家的产能合作不同,“一带一路”建设给西班牙物流、仓储业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革命。

“‘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时,我们身边不少外国人都很紧张,有些甚至略带反感地嘀咕,‘中国是不是要把落后产能甩到我们这里’?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他们亲眼看到,不但没有落后产能,新的贸易合作还在不断倒逼当地产业升级。”菜鸟网络海外仓合作伙伴易达仓储西班牙负责人王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迅猛发展,倒逼整个西班牙物流、仓储业不断跟着升级。

作为在欧洲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华一代”,王伟感慨地说,以往都是中国人到欧洲去学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现在却是西班牙人忙着从中国引进物流、仓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设备。他说:“这两年,国内的物流、仓储体系发展太快了。现在西班牙电商仓储、物流的设备和标准都来自国内,如果不及时跟上,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与王伟一样感受到产业升级压力的还有西班牙邮政马德里分捡中心总监安吉尔·佩雷斯。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说,西班牙目前已成为中国跨境电商阿里速卖通在全球出口量第三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仅在马德里分拣中心,每天就要处理4万件来自中国的包裹,其中95%以上来自跨境电商。而在西班牙全国,像这样的分拣中心还有16个。

佩雷斯说,除了包裹量巨增带来的分拣设备自动化要求外,对配送时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商品从中国发货到西班牙配送完成平均需要五六周,这显然无法适应眼下跨境电商贸易的迅猛发展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年底,西班牙邮政与菜鸟网络达成合作。随后,菜鸟网络对其配送全产业链条进行优化升级,目前,平均配送时间已降至10天。

去年,菜鸟海外仓开设后,85%以上的海外仓包裹都可在下单后第二天签收,最快的只需5小时。在佩雷斯看来,这无异于给西班牙邮政来了一场 “物流配送革命”。他说:“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仅凭借西班牙国内市场的需求,配送体系恐怕既无升级的急迫性,也无相应的技术支持。”

马来西亚小伙林暐杰:搭上中国产业升级快车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马来西亚,中国先进的轨道交通技术,同样也为当地带来了难得的产业技术升级机会。作为中马合作的核心领域之一,中国中车自2010年进入马来西亚市场以来,已为马来西亚提供了轨道交通市场上85%的产品和服务。

以列车维修保养业务为例,马来西亚SCS城际动车组维保项目经理杨晓权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说,以前马来西亚从别的国家进口列车,很多维护保养配套服务跟不上,可能用上十几年就报废了,报废后,如果重新采购新车又需一大笔资金投入。相反,如果列车维护保养得好,列车不仅能完成设计寿命,有些还能延长使用寿命,为业主节省大笔投入。除提供先进设备、优势服务外,中国中车坚持所有列车维修保养辅助性材料本地采购的战略,也培植了马来西亚本土列车维保产业链的发展基础,而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更是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

杨晓权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在其技术团队中,90%是马来西亚本地人。他说:“我们逐步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今年就选拔了一名技术人员到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这为本土行业的国际化人才发展提供了支持。”

这名技术人员就是马来西亚华裔小伙子林暐杰。身为第四代马来西亚华人的林暐杰,到中车工作之前从没去过中国,汉语水平也有限。进入中企工作几年,林暐杰觉得自己的中文水平提高了不少,到上海学习后,身边的同学“都不把我当外国人了”。眼下,林暐杰正忙着设计自己的硕士论文课题,而中马轨道交通合作与技术升级正是他首选的主题。

马来西亚青年依兹万虽未能出国深造,但他抓住日常工作的每一个机会,从中国师傅那里陆续学会了列车日检、周检、月检等专业技能。依兹万说:“中国的轨道交通技术属于高科技,我认为这个工作机会是提升自我的一个好机会,希望未来能在公司内部继续升职。”

柬埔寨青年文涛:要致富,学中文

“一带一路”倡议给相关国家带去的不止经贸与产能合作,随之而来的人文交流更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在柬埔寨,汉语就为当地青年打开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路径。

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默德朗乡,操着还不太熟练中文的文涛,不仅是一名中资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更是村里一个中文培训班的创办人和授课老师。几年前,和当地大部分村民一样,养牛、种田是文涛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头牛价值300美元,相当于全家一年的收入。2010年,文涛从金边专门学院工程专业毕业后,得知西港特区政府要选拔几名柬埔寨大学生到中国留学,便兴冲冲地报了名。

经过层层竞争,这一年4月,23岁的文涛被送到了江苏红豆集团创办的红豆大学学习中文和企业管理。正是在这里,中国老师根据他的柬文名字温桐的发音为他取了“文涛”这个名字。2012年学成归国后,文涛很快就在特区的一家中资塑料编织袋厂找到了一份负责人事、翻译的管理工作,每个月的薪水有400多美元(一般柬埔寨工人每月工资为180美元左右——记者注),超过原来全家一年的收入。

文涛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在当地,我们有一个说法‘要致富,学中文’。”他说,正是学会了汉语让他成了邻居们羡慕的外企“白领”。

文涛说,他从中国同事身上学到一句很重要的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要啃老。”不仅不啃老,勤劳致富的他还把家中两个兄弟都介绍到西港特区工作,共同致富 ,“现在我每天开车上班,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汉语为文涛打开了一扇致富门,而他也想让村里的孩子分享这一切。从去年起,文涛开始在家中办起了中文培训班,目前有20多个村里的孩子定期来跟他学中文。“每个月收5~7美元,主要学习中文日常用语,我想教他们学会中文,这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好工作,能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

成立于2008年的西港特区目前已累计引入109家企业或机构,其中中资企业有94家。西港特区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入柬埔寨的重要平台。为了帮助柬埔寨培养产业工人,西港特区联合无锡商院在当地开办了培训中心,为当地百姓提供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累计培训2.35万人次,当地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产业工人队伍。

责编:夏丽娟、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