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大探索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017-04-21 07:27:13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摘要: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是校县合作的办事机构,由校县联合成立,承担合作推广事务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绩效考核等工作。针对金寨县农业主导产业现状,“安徽农大金寨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重点组建了茶叶、高山有机米、毛竹、油茶、蚕桑、板栗、中药材等10个农业主导产业联盟。

原标题:把“游击战”变成“阵地战”

丁克坚教授(左二)在讲解高山有机稻田管理技术。

安徽农大供图

眼下正是春季蔬菜播种管理的关键时节。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农村研究院)的副教授徐文娟,马不停蹄地穿梭于明光市的田间地头,为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送去蔬菜种子、发放技术“明白纸”,手把手教他们新品种的种植管理技术。

自去年担任新农村研究院明光市蔬菜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后,徐文娟就率领团队扎到农村,从新品种引进、绿色防控、技术帮扶到指导企业创建蔬菜标准园、申报绿色食品,忙得不亦乐乎。在她的指导下,当地合作社的主打产品辣椒成功申报为“绿色食品”,效益增加了20%—30%。

如今在安徽农业大学,还有70多个类似的农业产业联盟,它们就像一个个带不走的“科技哨站”,扎根在江淮大地,把先进技术变成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刚钻”。

搭架子

设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搭建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框架

安徽农大新农村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4月,是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十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成立之初,新农村研究院就被赋予新使命:探索新型大学农技推广模式。

“之所以要探索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就是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暴露出功能不全、效率不高、队伍老化、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一系列问题。”安徽农大校长程备久教授认为,“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必须要过的关。”

在总结已成功实践30年的“大别山道路”经验的基础上,安徽农大提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技推广模式。“一站”即综合试验站;“一盟”即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一中心”即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

其中,综合试验站是建立新型大学农技推广体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建站标准是:15亩建设用地,主要建设包括教室、远程培训终端、会议室、产业研发中心等在内的综合大楼,并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试验站周边流转土地500亩,主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技术试验、示范。

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每年重点推广的关键技术,指导培训经营主体转化、运用先进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产业联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由1名县级领导牵头,配备的专家团队由8—10名专家组成,双方各出4—5名,服务的对象一般为15—20个。

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是校县合作的办事机构,由校县联合成立,承担合作推广事务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绩效考核等工作。

新农村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承祥解释说,综合试验站就像一个个建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哨站”,力争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产学研联盟是农业科技与生产一线的连接中枢,以实现高校的科研与农业技术需求无缝对接;推广服务中心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执行者,负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任务。“这种模式区别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变‘散兵游勇’为‘正规军’,把过去的‘游击战’变成‘阵地战’,把‘单一服务’拓展到‘全产业链’,全方位、全天候、全链条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创机制

行政主体、研发主体、推广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位一体”,有效融合、形成合力

经过深入研究,安徽农大把突破点放在了安徽省完成全面脱贫攻坚任务的主战场——金寨县。2013年12月,双方签订协议,围绕金寨县现代农业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人才技术需求,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

“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构架搭起来,还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为此,学校探索了“四体融合”的运行机制,即将行政主体、研发主体、推广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融合,以试验站所在县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形成政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联盟。

针对金寨县农业主导产业现状,“安徽农大金寨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重点组建了茶叶、高山有机米、毛竹、油茶、蚕桑、板栗、中药材等10个农业主导产业联盟。

茶叶是金寨县的特色主导产业,过去因为良种茶园少、管理粗放、加工设备落后等原因,一直打不开市场、形不成品牌。为此,安徽农业大学派出以张正竹为首席专家的4人专家组,金寨县则成立以解正定为组长的6人农技推广专家组,为9个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

当地龙头企业福驾茶业有限公司想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红茶,但苦于没有技术,一直做不起来。张正竹率领专家组来到企业,连续熬了4个通宵,调制出别具一格的“金寨红”,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之后,专家组又指导企业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金寨红茶》省级标准,取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

此外,专家组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为金寨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制定转型升级路线图:2014年重点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2015年重点开展茶叶标准化场房、基地建设,2016年开展六安瓜片、金龙玉珠、皖西白茶等联合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金寨县的绿茶供不应求,已经成功出口到欧盟,出口价格提高了40%。

激活力

“土专家”“洋专家”绑在一起干,取得了“1+1>2”的效果

如何激发各方活力,促进科研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推广的无缝对接,把农业技术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安徽农大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高山有机米也是金寨县的特色产业,以前的技术服务主要靠当地的农技人员,服务效果不明显。金寨县高山有机米产业联盟成立后,安徽农业大学选派了4名专家,金寨县选了6名专家,10位专家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成立联合专家组,提供从生产、管理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服务。在对全县高山有机米产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安徽农大丁克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重点针对品种、技术等瓶颈问题,开药方、列计划、定目标,合力推进。

为确保计划不落空,学校对联盟有“紧箍咒”,联盟则制定了自己的考核办法,专家组也拿出了详细的目标任务书和细化的评分标准,确保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如此一来,谁也不想在工作中拖后腿、丢面子,大家铆足了劲,想方设法把服务做到位。这种考核、激励机制不仅让学校的专家组有压力,也激发了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

2013和2014年,金寨县两个高山有机米基地遭遇严重的病虫害,基本颗粒无收。痛定思痛,专家组制定了整套预防病虫害措施,他们定期进行观察,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推行全程机械化,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每亩降低成本100多元。2015年,每亩有机米综合效益增加了1000元,尝到甜头的经营主体们干劲十足,对专家们更尊重、更信任了。

金寨县高山有机米产业联盟农技推广专家组组长祝尊友深有感触地说:“丁克坚教授三天两头往我们这儿跑,我们压力更大了,基本上一两天就要和企业联系,每周都要到产地跑一圈看看。”

丁克坚也觉得,“土专家”“洋专家”结合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取得了“1+1>2”的效果。

据新农村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华君介绍,目前学校已在金寨县、庐江县、黄山区等地建立了8个综合试验站,全面支撑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学校在安徽全省共组建了75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派出350多位专家教授,扶持了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的特色产业,打造出岳西茭白、砀山酥梨、亳州药材、皖西白鹅、霍山毛竹等品牌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安徽农大姚佐文副校长表示,经过5年探索,新农村研究院推动实现了农业推广模式的五大转变:由单一的技术推广向“四能统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创业孵化四大功能)的转变,由自建自用自管向共商共建共享共管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体系作战转变,由服务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向服务农业全产业链转变,由技术支撑向支撑引领并重转变。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