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西藏行】记者手记:对抗高反的一天一夜

2017-04-19 23:11:52来源:海外网
字号:

图片1.png

海外网记者在医院度过了入藏的第一个早晨。

飞抵拉萨的当夜,一切都是美的!

海外网一行在最后一缕余晖中抵达贡嘎国际机场,高空中的美景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蜿蜒的河道穿梭在绵延的雪山之间,深沉的黑水白山反射着落日的光辉。

降落在如此盛景,迎来一条洁白的哈达——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就是此情此景最美好的问候。

图片2.png

上午打点滴,下午去拍片。

兴奋的如同孩子,冷风中依然雀跃,虽然几度被提醒要动作缓慢,避免耗氧,但是我们一行人早已心猿意马,直盼着早一分钟去看看布达拉宫。“晚上出来可以拍夜景!”初来乍到的提议马上就被同行的前辈否决了:“有没有高原反应,八个小时后才见分晓。”

果不其然,一夜过后,头疼、低烧、关节疼痛、四肢无力接踵而至,同事们见面互相调侃:乌紫的嘴唇和青黑的指尖,去拍特效片简直是天然妆效!落地八小时,一场和高原反应的拉锯战正式打响。

图片3.png

微压平衡氧舱的体验者,出舱后赞不绝口。

对抗高反,有三大“神器”。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当然是传说中的“打点滴”。在拉萨,急诊常有游客排队,多半都要打点滴。治疗高原反应,拉萨的医生可谓妙手神医,药到即病除。邻座同来“打点滴”的河南姑娘,刚到时喝水还在呕吐,2小时后就大口吃起了面包。落地12小时,还没来得及瞻仰布达拉宫,海外网记者在医院度过了入藏的第一个早晨。

除了传统医疗手段,现代科技也让治疗高反变成一种体验和服务。经过一下午的参访与拍摄,头疼与低烧再次来袭,在布达拉宫脚下,海外网记者体验了一把新型抗高反“神器”——微压平衡氧舱。最初躺进胶囊状的氧舱,缺氧和新鲜感让心跳声几乎就在耳边,随着舱内压力逐渐增高,耳膜也如同高空飞行一般鼓胀起来,不过短短几分钟,氧气呼呼输入舱内,很快便让人平复下来,头疼慢慢消失,发热也渐渐缓解,不知不觉便沉沉入梦……“5分钟从拉萨回到北京”,一同出舱的客人赞叹。创新科技产品改变着游客的消费方式,也在改变着高原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落地24小时,海外网记者终于迎来入藏以来第一次安稳的小憩。

4.jpg

吸着氧气写着手记的夜晚。

高原的天气忽冷忽热,就像高反人群的体温,但是有一样永恒的“神器”,逢人便可安慰一句,成了这些天来最朴实的寒暄——没错,就是“多喝热水”。当然,支撑我们一路无畏病痛,坚持前行的不是热水本身,而是来自同伴的陪伴与鼓励。即使是陌生的伙伴,调侃一下彼此乌青的嘴唇,送上一句质朴无华的“多喝热水”,在这三千六百多米的高原之上,就成了“战友”情谊。我们一同顶着头疼去八廓街上采访,一起扛着发热拍下高原风光,一起吸着氧气写着稿,一起打着点滴选图片。盖着两层被子捂一觉,夜半起来吸吸氧,清晨来临,又是一个抗高反的好汉!落地36小时,高反不可怕,采访在路上!

(海外网记者 刘凌 贾雯帆 谢明)

责编:吴潇、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