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无界 | 他们历经战火,然后浴火重生

2017-04-02 08:11:09来源:海外网
字号:

传

  提到阿富汗,你会想到什么?

  是硝烟战火,是流离失所,还是消失在战争中的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毁坏前的山谷风景。宫治昭摄

  时光荏苒,人们也许都已记不起阿富汗其实是“文明的十字路”,源远流长的多元文明融合史伴随古丝绸路延展。

  如今,“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经历十数年,辗转世界多个国家的美术馆,终于来到中国。

  在我带着你欣赏这些经历死亡与硝烟的珍宝前,先介绍你认识一下他——

  马苏迪(Omara Khan Massoudi,1948—),阿富汗喀布尔博物馆前任馆长,目睹了战争对文明的摧毁,也见证了战火下阿富汗人对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内战爆发。对于马苏迪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好喀布尔博物馆的文物。

  1979年,部分文物被转移至总统的房间;

  1981年,哈达地区的文物全部因战乱和火灾被毁;

  1989年,部分馆藏被转移到总统办公室和文化信息部门隐藏;

  1989年,部分馆藏被转移到总统办公室和文化信息部门隐藏起来。马苏迪供图

  1992年到1994年,国立博物馆开始遭到破坏,大量文物被盗卖;

  1995年,马苏迪开始在喀布尔宾馆秘密清点残留文物,并将剩余文物进行了转移。

1995年,阿富汗考古学人们在喀布尔宾馆秘密清点文物。马苏迪供图

  在那段看不见未来的日子里,身边同事有的离去,有的忽然失踪,有的横尸街头。每每提及那些日子,马苏迪都会沉默地摇着头。那时,唯一支撑自己的办法就是在每个清晨醒来,抱紧理想,努力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2001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马苏迪正式出任喀布尔博物馆馆长。博物馆的标语“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文化生,国家生。只有当文化具有生命力的时候,这个国家才能存续。不久前,马苏迪退休,转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喀布尔办事处担任顾问,继续传递文明的火种。

  如今,喀布尔博物馆的重建已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2011年,新发掘的艾娜克遗址展开幕;2012年,集以往佛教文明之大成的佛教遗产展览厅向公众开放;2012年,在外国专家帮助下,博物馆开始对馆藏文物进行智能化数据存储……

喀布尔博物馆在战火中被毁的情景,以及复建后的对比图。马苏迪供图

  如今,一场穿越了千百年的展览,

  来到中国。

  以展览选取的4个文物出土地点为线索,

  感受不同文明间共存,

  融合与发展的历程。

  曾有人开玩笑说,展览体现的是近代外国人帮助阿富汗人发掘古代外国人遗物的故事。虽有些尴尬,却也接近事实:阿富汗近代考古学发轫于20世纪初,自那时起阿富汗就汇聚了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大量外国考古学家,竞相发掘古代遗迹。也正因此,阿富汗特制定“金制品和独一无二的出土品都归属阿富汗所有,禁止带出国外”的发掘品分配政策,力求将古代文明的遗存留在这片土地。

  法罗尔金杯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法罗尔金杯    刘拓摄

  据专家推断,这批金器应来自古巴比伦、印度、中亚等地,其出现或许与青金石贸易交换相关。这些工艺优异的金质艺术品似乎在告诉我们,就在四大文明古国繁荣之时,在阿富汗的阿姆河,一个叫做“阿姆河文明”的文化圈也正在悄悄萌芽。

  阿伊哈努姆文物(公元前300年—公元前135年)

大力士赫拉克勒斯青铜像与赫尔墨斯大理石像    刘拓摄

  希腊化城市阿伊哈努姆从都城遗址上看,其规划效仿希腊化时代的典型军事堡垒城市,展陈中的大量建筑构件、铭文都是希腊化时期城邦文明的重要产物。近代欧洲考古学关注阿富汗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发现西方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亚历山大城。

  大力士赫拉克勒斯青铜像和赫尔墨斯大理石像等雕塑出土于体育场,这里有中庭和外围水池。从中可见倡导身心健康的希腊式生活方式,让当时的年轻人崇尚竞技活动。碑刻铭文和希腊陶文上的希腊文字,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程度。希腊文字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伊斯兰化时间,并成为阿富汗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135年左右,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侵掠,阿伊哈努姆陷入衰败,巴克特里亚王朝被迫战略性放弃阿伊哈努姆,这一曾经灿烂的希腊化城邦文明遂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蒂拉丘地黄金饰品(公元100年前后)

  因为缺少文明史料的佐证,阿伊哈努姆被毁后的一段时期被称为“黑暗的百年”。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考古学家在蒂拉丘地发现的大量小黄金金片,解决了这一阿富汗历史的断层问题,成为1970年代阿富汗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

  这些细小文物也在述说着中国历史:张骞通西域,他所联络的“大月氏”或许正是蒂拉丘地文物的主人。

蒂拉丘地出土的短剑和剑鞘    刘拓摄

  圆形金徽章,直径5.5厘米,描绘有乘坐两轮战车的男性,前面两个跃起的有翼狮子样式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怪兽格里芬,正在牵引战车。战车与中国西汉时期的两轮战车类似,支撑天盖的车棹上面有竹节形状,而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并没有竹子生长。这种美术样式很可能是受中国影响。

蒂拉丘地出土的圆形徽章    刘拓

  贝格拉姆宝藏(公元100年左右)

贝格拉姆青铜雕塑    刘拓摄

  这一宝藏包括家具、印度象牙浮雕板、希腊罗马青铜小像、罗马玻璃器皿,等等。其主人应是具有优秀鉴赏能力的贵族,甚至就是当时的古董收藏商。

  贝格拉姆曾是历代贵霜王的避暑之地。贵霜王中最有名的迦腻色迦王,曾将当时中国管辖下中亚地区的汉质子放在此地供养,许多中国旅行僧人都曾写过这一地区。中国漆器和丝绸也曾在此地出土。

  宝藏中的一些石膏制品极具特色,这些将人物肖像和希腊神话场景融合制作而成的浮雕希腊罗马石膏圆板,代表了当时世界范围内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罗马时代,一些收藏家喜好复制希腊银器,先用石膏将银盘进行翻模复制,再根据模型粘土铸型。大量石膏盘的出土说明当地人醉心于希腊艺术,热衷于传播希腊艺术制品。

贝格拉姆出土的青年石膏像    刘拓摄

贝格拉姆出土的希腊神话题材石膏皿    刘拓摄

  “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阿富汗战乱前的考古学纪念。

  展览背后,是一群考古学家的人生故事,他们梦想以古代文明的发掘、展示,向世人诠释阿富汗。然而,连年入侵与战乱阻挡了梦想的实现。今天,我们看到的文物,凝聚着这群文化守护者的青春,浓缩了他们倾尽全力,甚至用生命去守护的理想。

  或许,当你看完这个展览,你会读懂更多。

1992年至1994年,战火中的喀布尔博物馆。马苏德供图

  邵学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UCLA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14—2015),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阿富汗艺术史青年学者,博士论文是中文世界第一篇研究巴米扬石窟的学术成果,也是美术史学界第一次对巴米扬及周边遗址进行实地调查人员。

  温馨提示:

  展览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展览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东雁翅楼展厅

  展览门票:成人票60元,学生票20元,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费。(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CHUAN工作室 作者:邵学成  编辑:王佳可)

责编:朱惠悦、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