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北极发展问题国家委员会等机构于29日至30日在俄西北部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举办第四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在20多场研讨演讲活动中,各国专家对北极应有怎样的未来畅所欲言,为北极科学发展提出诸多宝贵建议。
防生态灾难
俄总统北极和南极国际合作特使、极地学家奇林加罗夫在“北极—科学合作区域”研讨会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将逐渐对北极地区产生巨大影响。比如一旦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永久冻土带向北退缩,“解冻”的地区将无法按原先方式开展油气钻探、运输管道建设和其他土工作业。俄需开发新方法,防范气候变化给北极地区带来生态灾难,在“解冻”区解决建设问题,并设法保护当地老设施。
俄卫生部人类生态学研究所专家波布罗夫尼茨基认为,建立北极地区疾病防治新体系非常重要,该体系应包括流动卫生监测站、防疫机构和远程医疗设施,在低纬度地区行之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在北极地区未必行得通。
据他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正对北极居民产生影响。有研究显示,近年来部分北极地区的心血管病和肿瘤发病率有所升高,这在较大程度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自然条件变化有关。北极医疗保健需各国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必要时应与他国积极开展防治合作。
科学获取能源矿产
奇林加罗夫指出,北极未来发展有赖于北极科研进展和国际科研合作,各国对北极自然变化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准备。他希望有关国家加强科研并深化合作,克服北极发展的各种天然障碍,造福整个北极地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北极—环保之地”研讨会上说:“我们高兴地看到各国均重视保护环境,相关国家正在北极地区开展环保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愿与俄在北极生态领域特别是环保方面开展合作,更多地获取太阳能、风能并采用环保技术,改进北极地区传统能源供应系统。”
俄未来研究基金工程物理项目组主任利特维延科在论坛上宣布,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正在研发世界首艘民用核动力探矿潜艇和可在北冰洋洋底打孔钻眼的探测机器人,这两种新装备均有助提高开发北冰洋大陆架的能力。长约135米、载员40人的潜艇可潜至海下400米深处并投放一种无人潜航器,潜航器能自动借助地震波探测过去难以考察的北极海底矿藏。
发展难离商业开发
北极经济委员会副主席泰罗·沃拉斯特在“北极—商业论坛”上表示,贯穿多国的北极地区目前有各种项目规划,这些规划的投资需求总额已达1万亿美元。这是北极地区纳税居民所担负不起的,所以应允许跨国商业集团参与北极开发项目。北极经济委员会关注的一个议题是确定北极地区的商贸准入门槛,提高当地开展经济合作的潜力。
芬兰“拉普兰”工贸集团总经理蒂莫·劳塔约基认为,交通问题是北极国家发展商贸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铁路是北极地区便捷运输货物的首选,若想在多个北极国家间畅通地运输大宗商品,这些国家就需达成协议在边境地区开展密切合作,然而近年来部分北极国家缺乏这种合作。
劳塔约基指出,北极旅游方兴未艾,一些北极国家的旅游企业正发起联合旅游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旅行社分配客源,使游客在北极地区更便捷地跨境旅行。去年进入芬兰北极地区的游客增加了13%,其中外国游客数量上升16%,新增游客主要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国1月赴芬兰北极地区的游客猛增了40%,导致当地民航运力紧张。
探索合作模式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保罗·伯克曼介绍说,与北极科研及开发相关的国际合作正沿各方向发展,各国需制定开发北极的国际法和国际治理体制。目前一些国家在探索开发北极的过程中缺乏相互协调,这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北极事务正从研究阶段过渡到投资和项目实施阶段,有关各方需确保这一过渡平稳实现”。
美国阿拉斯加州政府北极政策顾问克雷格·弗利纳在北极地区城市代表交流论坛上说,部分国家的北极地区面临发展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在其本国政府层面很难解决。这些地区应加强对话,彼此借鉴经验,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培训、创造就业、发展卫生事业、保护北极原住民传统文化而开展合作。
责编:海闻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