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3月15日北京电 “中央提出今年要去钢铁产能五千吨,看起来是压力,其实是动力,迫使大家去挖掘内生动力,成功转型。事实上,只要真正落实中央的三去一降一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全国人大代表、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代富告诉记者,他们从2008年意识到不能再在钢铁规模上做文章,便开始探索转型之路。10年来,钢铁的年产量一直维持在300万吨左右,重心放在深加工上,市场有什么需求就生产什么,精品特需钢、各种规格的板材、线材等,每年的利润增长率在15至20以上,员工很满意。
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有着八千名员工的国有中型企业,1999年,陷入“僵尸“状态,六个多月发不出工资,资不抵债,员工们到处闹事。为了卸下这一包袱,冷钢彻底破产重组,并把国有企业改制成共有制企业,即把全体员工的工龄买断,但不拿钱走,这些钱再把这家公司运营起来。“每个员工都是股东,解决了为谁做事、为何做事、该怎么做事的问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释放了内生动力,为企业创造效益。我们在全国钢铁行业里是唯一这么改的一家。” 目前,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这一片区的钢铁行业中,冷钢走在了前列。
对于很多国有企业去产能往往下的两步棋:减员,降工资,陈代富表达了鲜明的否定态度:“这是过时的做法。钢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保持社会稳定、安排就业是有贡献的。去产能千万不能把脑筋动在裁减员工,或者是降工资上,这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得改变管理方法,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上来做文章。” 通过节约成本,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虽然少生产了那么多吨钢,人还是那些人,但效益不减反增。
他说,钢铁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遍地是黄金”,换个角度来理解,就是“遍地是浪费”。可以说,钢铁企业的生产诸多环节是有提升空间的。要想成本降下来,首先要在观念、思路上勇于承担风险。比如,各种运营设备一般来说留有30-40%甚至百分之百的保险系数,如果改变一下思路,只留20%的保险系数,这样就可以节约不少电费等成本。高炉要靠燃烧焦碳来还原矿石,而炉温的高低就决定了燃烧的焦炭总量。保守的人知道炉温低会出问题,但高不会出问题,如果只顾规避风险,那就高烧,一吨钢十多块钱的成本很容易就增加了。另外,工艺的设计是否合理,也需要不断探索。
因此,“要鼓励大家敢于担风险、不保守。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创新,不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对,做错了,企业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他说,现在的物流成本很高,最佳的销售区域半径是多少要有准确定位,超过这个半径的就不要做。这也是降成本的方式之一。
“我理解,三去一降一补,其实就是通过市场来去产能。对于钢铁行业,除了政策去产能、环保去产能,市场去产能更重要。供给侧结构改革,分公益类和商业类两种。其中,商业类产品能走上市场的,就应该通过去行政化,深入市场去充分参与竞争。在我看来,钢铁就是可以完全推向市场的。企业就是企业,应该让企业做企业该做的事情,不管多大的企业,都是微观经济,没有宏观可言。”
回忆率领冷钢人起死回生走过的那些悲情满怀的岁月,陈代富百感交集:“这得益于我们转型转得比较早。做企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准确定位,把人家做不好的东西做好,把人家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企业管理是篇大文章,有规律可循,只要肯动脑筋,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的。”(人民日报记者 杨芳秀)
责编:王栋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