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长答记者问:俗语和故事里的“中国立场”

2017-03-09 16:01:4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每年的两会都有大大小小的记者会,外交部长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就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场。尽管笔者早上7点20分就已抵达梅地亚新闻中心的发布厅门口,但依然已经排起了长队,而排第一位的记者凌晨4点半就到了这里。这足以证明这场发布会的份量。

10点左右,王毅外长步入会场,现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闪光灯声音,大概是大家被王毅外长的仪表和气质所折服。与去年的情况不同,今年的问题虽然也涉及敏感点,但是现场并没有针锋相对的激烈气氛。不过这并不代表问题的回答不深刻缺少针对性。

在这些回答中,让笔者印象最深的,则是外长所说的一个个故事、比喻和俗语,它们让回答更接地气,更平易近人,却也能够点明立场和态度。

比如谈到朝鲜半岛局势时,外长用铁路的场景作了比喻:朝韩两国就像两组不断加速的列车,互不相让,很可能要迎头相撞。而中国要做的就是当“扳道工”,把半岛核问题扳回到谈判解决的轨道。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明了得展现中国希望双方各退一步,都通过暂停军事活动来回到谈判桌上。

而在谈到南海问题时,王毅外长提到“中国人的海洋观推崇郑和,看重的是海洋合作;而有些人信奉的是马汉,热衷控制海权”,这样的说法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却极为丰富:郑和七下西洋,做的是对外友好交流的活动,让海洋成为不同国家间联系的纽带;而一些人信奉的马汉则强调,赢得制海权是取得霸权的重要步骤。而中国人如果继承的是郑和的传统,那又怎么会在海洋问题上谋求霸权,不讲求合作包容呢?当然,这里的前提也必须是南海及其岛礁属于中国。

另外,对于日本记者所说的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时,王毅在回答中提到同时也是“卢沟桥事变”80周年,并奉劝日本需要先治好自己的“心病”,要理性看待和接受中国不断发展振兴的事实,从而回应中日两国经济、文化关系很好,合作很多,但是政治上却停滞不前的情况。

对于这些涉及争议和立场分歧的问题,王毅外长的比喻和故事里暗含着“硬”的一面;而对于体现朋友和同胞情谊的问题,王毅的故事则显出温情和暖意。当记者问到中国公民在海外的领事保护时,王毅提到了前不久发生在马来西亚的沉船事故。他提到,一位获救的中国同胞后来对记者说,当大家漂在茫茫的海里,食物和水要耗尽的时候,她鼓励身边的同胞说:只要大使馆知道了,就一定会来找我们,我们一定会获救。这样的信念让他们获救了,也让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因为这体现了一份信任和责任。

而对于非洲记者的提问,王毅外长用“应该给非洲的兄弟姐妹一个提问的机会,我也愿意每年在这个场合来谈一谈我们同非洲的合作”来表达中非关系的紧密性,因为“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之间的合作是兄弟之间的互帮互助。”

前后2小时,21个问题,王毅外长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回答。当然,作为3月8日的记者会,外长并没有忘记这一天的意义,当面向在场的女记者们并向所有女同胞们致以节日的祝福。(记者:柴逸扉)

责编:吴潇、总编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