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放管服”改革,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7-03-07 10:45:1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思享者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放管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放管服”究竟是什么?将会怎样影响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又将给你我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特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来为您系统解读。

  【报告内容】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

  【专家解读】      

  “放管服”改革,也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

  毛寿龙: “放管服”改革,也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是2016年年中中央开始在全国推动的。“放管服”改革,在具体层面,主要是继续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需要政府开具的各类不合理证明。在企业注册领域,推行“五证合一”。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行投资项目等。

  2017年,政府将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

  “放管服”为政府服务部门带来了细节变化:事好办了

  毛寿龙:全国各地的政府服务中心,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硬件设施、布局,到内部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细节化的完善。一进服务大厅,就会感觉服务型政府的味道扑面而来。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到服务柜台,自己就可以在机器上完成操作。比如办理社保证明,用身份证或者社保证,就可以在自助服务的机器上打印证明文件,而且可以到任意的服务中心去打印。如果不会使用,还有服务人员热情指导。

  再来看一些具体的服务性部门,也有很大的改观。过去车辆年检,服务人员态度生硬,车主进了车辆检验场后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找地方交押金、检验外观、检验环保,然后往往是车灯不合格,去修理也就是象征性调一下。由于脸难看、车难开、程序复杂、耗时耗力,车托的市场很大。但最近都有了很大改善,对整个检车流程进行了整合,车主只要一进门到外观检验区,车交后到出口处接车,缴纳相关费用,拿相关检验合格证就可以了。这就大大减少了车主的办事难度。

  要增加“放管服”改革对群众心理上的“获得感”

  毛寿龙:在政府改革方面,与总理提到的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方面,的确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从心态上来说,政府与企业以及群众的关系上,政府官员还有一个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使得企业和群众去找政府的时候,总是觉得政府是来管理企业和群众的,而不是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其结果是,政府改革在物理上、制度上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心态上企业和群众却少有获得感。

  解决好“放管服”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毛寿龙:从具体运作角度来说,企业和老百姓对于改革后的政府还比较陌生,相关改革的信息没有与企业和群众的行为有效对接,从而在到达“最后一公里”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政府改革的很多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这无形之中也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对政府改革成果的获得感。

  毛寿龙:首先是继续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改革,用新的制度把政府权力规范起来。其次是把政府改革的新制度、新规范逐步细节化,关注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细节安排。再次是在官员的心态和行为上确立人民公仆的服务姿态,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第四是广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让企业家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政府各个层面的工作,从而在心态上和行为上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放管服”改革中,经济层面改革与行政层面改革应协同发力

  汪玉凯:只有把经济层面的改革与行政层面的改革有机结合,并拿出减费降税的实质性举措,才能真正净化行政环境,为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提供制度保障。

  一要最大限度地排除“放管服”改革中的阻力,为供给侧结构性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

  这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是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阻挠;一是要克自政府自身的障碍。既得利益不仅反对改革,也激化了官民冲突、劳资冲突和贫富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放管服”改革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有效地遏制、战胜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阻挠。而政府自身对改革的阻力同样不可小视。其集中表现在观念阻力、行政审批改革阻力以及部门利益阻力三个方面。这些阻力尽管很隐蔽,甚至很难感受得到,但对改革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注重克服阻力,就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条件。

  减费降税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特别被强调的一项重要举措,并提出2017年要减少企业税赋3500亿、涉企收费2000亿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对企业而言无疑是实质性利好。因为,简政放权固然重要,但如果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不能降低,企业仍然要承担过多、过重的税费负担,不仅净化行政环境的目标实现不了,也很难真正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这方面今年肯定会有重大改变,值得期待。

  二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当前在经济体制层面推出的重要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但如果仔细一想的话我们会发现,过去这些年来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实际上主要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而是我们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过多的运用行政手段配资资源所产生的后果。本来有些产能已经过剩了,但是为了GDP,还要审批上马项目。而政府的上述行政行为,又与政府要收入、要增长、要政绩的三要逻辑有关。政府的“三要”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要收入,不能使政府的收入在整个分配格局中占比过高;要增长,也不能一味地从投资、出口、消费方面发力,也要从供给侧角度着力,使二者相对均衡;至于要政绩,关键是要摒弃传统的拼资源、拼环境的政绩观。这就是说,只有改变传统的宏观调控方式,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要通过放管服改革,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与政府的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对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不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有效约束公权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不仅关系到“放管服”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 赵渊杰 张垚)

责编:朱箫、吴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