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近日,有媒体报道,监管部门正在起草相关文件,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由央行牵头,“一行三会”一直在紧锣密鼓地从事资管业务整体监管框架的统一设计,资管业务有着共同规律,统一监管规则是非常必要的。
专家表示,在监管的引导下,2017年金融去杠杆的大幕正徐徐拉开,金融机构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将逐步改善。
资产管理是近年来金融机构开展的新型业务,涉及理财、信托、基金、债券、期货、保险等多种产品类型。但这个涵盖庞杂业务的金融服务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规范,滋生出不少问题。
“近些年资管业务发展较快,若不剔除通道业务,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已超过100万亿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但随着资管业务产品不断包装,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也带来一定的监管难度。
光大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金融市场管理资产总规模预计将达到174万亿元;其中,剔除通道业务后预计规模达149万亿元,2015年至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
随着资管业务快速膨胀,其所带来的“资金池”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
“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资管项目极易形成庞大的资金池。”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现在银行理财和委外业务往往通过资金池运作,形成同业理财、同业存单、非标资产等,利用期限错配提高收益,以保证刚性兑付。而这增加了资金空转,降低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效率。
在资金池问题的影响下,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也引发出资管产品多重嵌套、跨市场套利等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有的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后,会投入基金公司的产品或是券商的资管计划,而这个产品或资管计划的终端又可能是某个信托。不仅投资人难以看清底层资产,连监管机构有时也束手无策。
“此前股市异常波动中,越来越频繁地看到理财资金的身影,理财资金参与宝万之争就是一个例子,这给监管部门带来一些反思。”董希淼说,如果对资管业务坚持分业监管,采取“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恐怕很难做到“穿透式”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形势将更加严峻。
一位从事资产管理的银行人士表示,近期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方向已开始调整,由机构监管逐渐转向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并重,今后越来越多的资管产品将按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逐渐杜绝“监管真空”,清除行业乱象。
尽管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还未正式推出,但央行发布的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明确表态,要“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关系和监管安排”。从报告来看,银行理财将成为资产管理业务规范的主要突破口,着力解决真实资本计量、风险隔离、刚性兑付、监管套利等问题。
2016年末,银行业表外理财资产超过2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比同期贷款增速高约20个百分点,但监管对表外理财业务的风险还缺乏有效识别与控制。银监会曾于2014年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但正式管理办法一直未推出。
人民银行表示,2017年一季度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
“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是规范理财市场的第一步,只有收集到有关数据,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制定规范措施。”一位资管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如果今年理财等资管业务规范能推出,对非标业务的影响将首当其冲。”
非标产品是银行理财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尽管监管部门一直在推动“非标转标”,但如果监管加大对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去除通道等方面的要求,那将对非标产品产生极大的“杀伤力”。相信监管会考虑市场影响,逐步、平稳地推进监管措施落地。
“资管要回归本源,去杠杆、去通道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资金不能只在金融机构之间流转,变成高杠杆、高风险的‘推手’”。董希淼表示,今年金融去杠杆的大幕已经拉开,在监管的循循善诱下,资金或将加速流入实体经济。(吴雨、张文豪)
责编:侯兴川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