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后一上班,北京马上进入了全国“两会”时间。
最忙的,当然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以及几家国字头的单位,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办。各项工作满满的,实际操作起来又是指数级的工作量,这段时间他们一定忙得不可开交。至于普通的国务院部门,经过合并同类项,真正忙的主要有三件大事。
首先是发声。每年全国“两会”最重头的就是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报告整体上由国务院的写作班子完成,但具体到各个部委的工作,还会征求各部委的意见与建议。
其实,早在前一年的年底,政府工作报告的框架就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各部委需要做的,就是要按照框架,来填充自己的内容。
因此,每次总理一做完政府工作报告,翻开次日各个部委主管的行业报,就有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本系统内容的相关解读,哪些提法是第一次出现,这些内容会对本系统未来工作有哪些指导意义,等等。
除了政府工作报告外,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也是重要的发声渠道。有些代表委员上会前,会得到来自本系统主管部委或者行业协会的提案建议。这些提案建议往往有前瞻性甚至有一些争议性,部委希望经过讨论后向前推进。
第二是服务。一般来说,各个部委的部长、副部长多数都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会期里面的任务比普通代表委员要重一些。总理做完政府工作报告,接下来的分组讨论各部的部长是要参加的,而且还要直接面对代表委员的提问,有些问题或许还不那么好答。
这几年,部长代表的新闻采访任务也越来越多。除了参加全国人大专题新闻发布会外,全国“两会”还设计了部长通道等让媒体合法“围堵”部长的机会。部长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每一份文件、每一个数字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就需要办公室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此外,全国“两会”也是个难得的会谈良机。平时领导和专家都忙于工作难得一见,因此会有加出来的会谈安排。这些临时工作都要求各部委的工作人员做好待命准备。
最后是安保。全国“两会”的安保之严密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安保不只是公安一家的事情,各个部委都要认领分工,在各自领域守土有责。这几年互联网蓬勃发展,大家眼睛不光要盯着地面,也要盯着网上。
虽然每座机关大楼里为“两会”忙碌的人都不在少数,然而其中只有少数,能成为代表委员或者工作人员进入会场或者代表委员驻地,更多人只能在电视上目睹总理和各位部长的风采。所以每次在人民大会堂搞活动,总能看到一些部委工作人员在活动结束后兴冲冲地跑到金色大厅合影留念,大概他们是要弥补这个遗憾吧。
责编:吴潇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