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才可能永信

2017-02-03 22:59:31来源:海外网
字号:

QQ截图20170203225945.jpg

【侠客岛按】

时隔一年半,释永信一事的部分官方调查结果忽然出炉。

舆论的焦点,集中体现在了标题上,分别是他收的700余万和两个户口,这两件事均已凿实,但官方调查中也同时做了解释。

关于700余万,官方解释是这样的——“作为释永信弟子,释延鲁曾于2010年、2012年春节前分别给过释永信供养钱。作为弟子,年节时给师父供养钱符合佛教传统。经调查组查证,此两笔供养钱被释永信用作了寺院发展和学僧的学习费用等。”

关于两个户口,官方解释是这样的——“经调查,释永信拥有双重户口”,以及“释永信另一户口登记姓名为刘应城,身份证号3412261965xxxxx076,住址为安徽省颍上县慎城镇,为1965年出生登记。据调查,释永信自出家以来未使用过该户口和身份证。调查组负责人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已注销了释永信以 ‘刘应城 ’名字登记的户口”。

其余五项,官方调查结论基本不支持网络举报内容。就此,一切似乎尘埃落定。

如你所知,我岛很少错过真正的热点。2015年8月4日,岛上发过一篇无释,何以永信?》,对释永信的处境和外界的关切进行了分析。我们当时的视角是,释永信本身是时代的产物,而舆论的热闹替代不了事实。

如今,官方调查结果对许多事实进行了解释。尽管,仍有一些调查组尚未回应的,如所谓私生子问题等,但正本清源的调查,是平息舆论困惑甚至猜忌的最佳方式。只有释清真相,才可能取得互信甚至,(不妨再借一下方丈法号)永信。

从来名山古刹不清净、大师活佛是非多,少林寺方丈身处舆论风暴眼中,是连天龙八部都会设置的桥段。这场大费周章的调查之后,无论释永信本人,还是少林寺这个庞大的景区、寺庙,或许都该“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了。

原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和尚释永信,最近估计会想起这句菩提偈。无论他佛法修为是否够高,最近围绕着释永信这个名字的尘世纷扰,一定会走进这个已执掌少林寺28年之久的年轻宗教领袖心中。

对啊,年轻,他才50岁呢。可他已是300多年来,“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第二位方丈。

轨迹

想起释永信时,心中总会出现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人。比如,潘石屹、柳传志、俞敏洪。改革大潮在中国的大地弥漫时,他们竞帆其上,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本质上,释永信也架着自己的帆,划出了极为相似的人生轨迹。

时间回到1981年,只有16岁的刘应成来到少林寺时,看到的是一座破庙,20多个和尚,在28亩薄地之上,早晚两顿玉米糊糊,中午每人俩馒头。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他的师傅是住持行正,几年后,师傅就成了方丈。

根正苗红出身好,谁用谁知道。

尽管清苦,从进入少林寺始,释永信就踏出了过去几百年里,和尚们都难以想象的步伐。

你看这和尚,1981年进入少林寺,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就点燃了全国人民的少林热情,延续至今。虽说时值文革之后,释永信这个选择尚有些风险,但更大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少林寺和释永信本人,无论财富还是名望的急速扩张,都有浓重的时代印记。

当此时,释永信可做之事并不多,毕竟还是个毛孩子。即便如此,回望那几年,还是能发现释永信做了件非常正确的事:伺候好师傅行正法师。

那段经历,应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他跟着师傅所做的,是长期奔波于北京和郑州等地上访,意图要回少林寺的寺院产权。他在书里回忆说,当时方丈去登封县城,三角五分的车票也舍不得花;师徒二人在北京的中国佛协,只能住对面每晚1块钱的澡堂子。

1986年,行正出任方丈。1987年,行正圆寂,释永信出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工作。这一年,他还有张娃娃脸,22岁。

据说,行正圆寂之前,将衣钵传于释永信,附带一句期望,“多盖些房,多存些粮”。

非常好的遗嘱。如今,少林寺资产规模,已然深不见底。而媒体从少林无形资产公司注册资料里能看到的是,释永信持股80%,旗下投资了7家子公司。我把释永信跟房地产大鳄比,并非一时兴起。

如今已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释永信,如果哪天在黑色的公务车里望向佛教协会对面,不知能否想起十几岁时的样子。人生赢家理应如此。

质疑

可是。

你眼见他,坐奔驰,打飞的,走遍欧洲,去过美国,去澳洲一掷千金置下产业,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拿起苹果手机,与各路官员一线二线三线明星谈笑风生,带着巨大的访问团走遍世界永不停歇,揣着弘扬文化的主题,抵达尘世常人一生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这个被清规戒律束缚之人,上蹿下跳于据说属于你的红尘世界,怎能让人爽得起来。

然而,自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个和尚并不特别。即便只论少林寺,他都不算最有钱的一个。“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虽不足信,这个寺庙历史上受帝王册封、行赏的可都货真价实,一下子拨那么多钱,那么多地,那么高地位,哪是如今兢兢业业耕耘于斯,还要跟当地政府扯皮的释永信所能羡慕的来?

对名山宝刹来说,有钱本是常态。

比如咱们著名的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经人介绍入五台山文殊院剃发为僧。可是鲁提辖带着一脸不羁,以及刚杀过人的气息,到五台山脚下却处处碰壁。他已如此有型,却连口酒都买不到。不是没货,是人家看他是五台山和尚后,根本不卖。

注意,这里没有卖酒给和尚的道德问题,人家是单纯的不敢卖给五台山和尚。

“我们见关着本寺的本钱,见住着本寺的屋宇,如何敢卖与你吃?”挑担卖酒的汉子这么说。

“师父少罪,小人住的房屋也是寺里的,本钱也是寺里的,长老已有法旨,但是小人们卖酒与寺里僧人吃了,便是追了小人们本钱,又赶出屋。因此,只得休怪”。酒店老板这么说。

这文殊院周围数十里内,不但土地和房子是寺里的,就连做买卖的也靠寺里本钱,只要不听话,那慈悲为怀的我们,只好含泪赶你走了。阿弥陀佛。

回到少林寺。如今周边全靠这个寺院存活。可是如果,释永信之辈当初不搞产业会如何?

别说,这和尚自己想得很清楚。那时,《少林寺》已经带火周边,武校、店铺以及数不清的人,包围了少林寺。“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少林寺的生存环境、文化空间几乎都没有了。我担心的是,如果少林寺在嵩山的空间没有了,那么少林寺在中国、在世界的空间也将会失去。”

你总怪他和尚太过“出世”,小心和尚怪你太过迂腐。

就这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释永信和少林寺一起,开始飞黄腾达。他和历史上那些著名僧人最大的区别可能是,释永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一路涌来,顺之者昌。

禅性

掐指一算,时隔千年,再去闹少林方丈的私生子问题,可能不是个好事。上次少林方丈被查私生子,是萧峰他爹萧远山费尽30年才查清的,结果导致一场武林浩劫。

如今,即便释永信真倒下,也不会有什么浩劫。这个时代真美好,哪个大侠倒了,我们都能愉快的生活。

可释永信的故事,总让我感觉,事实与舆论所讨论的完全是两码事。无需知道最终结果,现在可以言之凿凿的是,舆论中不少人用想象出的情景,硬套到了释永信头上。上世纪早期,李普曼就在《公共舆论》一书里说,舆论啊,就是一个“拟态环境”——试着向读者描述现实,但终究不是现实的样子。

这套把戏,见多了也就烦了。替司法做决定,替寺院做决定,就是做不好自己人生的决定,是为键盘侠。

如何度过眼前这样的时间,对一个佛教徒来说,至少有两种选择。

在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六祖惠能之前,中国对于佛教的理解其实不是文章开头的四句偈语,而是五祖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所总结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再对比一下惠能反驳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认为,树和镜子都招灰,想要干净就要勤擦拭。是以,要艰苦修行,要有层层戒律,要以吃苦为条件,不断接近佛陀境界。

后者认为,人本干干净净,哪有什么污染。一切皆虚幻,没有苦修可以到的彼岸,此岸就是彼岸。这位善信,麻烦你大彻大悟一下,只需一转身,一切都清楚啦。

葛兆光先生总结说,前者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立场,后者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基本立场。

无需替释永信担心。他个人的安危,要靠法律和寺里的清规戒律来决定,身处滚滚红尘之中,他人爱莫能助。你爱也好,恨也罢,无济于事。

只是这场风波,既然发源于汉传佛教禅宗祖庭,无论释永信还是舆论场,大概都需要那一转身的智慧了。

文/司徒格子(文源:侠客岛)

责编:总编室、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