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铁岭一初中老师将期末成绩表发到家长微信群,要求所有科目不及格者,差一分发1元钱的群红包。有学生家长计算后发现,如果按要求做的话自己得发一两百元钱红包,认为老师此举欠妥。
1月11日晚,铁岭市民王女士(化姓)在孩子班级家长微信群内,看到了班主任发送的一条信息:
“各位家长: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你们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的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
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王女士按照老师的要求算完之后,发现自己要发的钱太多了。孩子一共参加了学校期末7个科目考试,王女士每科按照60分的标准计算后发现,她如果真的那样发红包得一二百块钱。看着其他家长不断发红包,王女士却一直没有发送红包,她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当。
老师: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 今后不会再这样做了
对于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王老师解释说,她当初让家长发红包,只是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多督促孩子们学习,消除不及格。
“今年期末考试的成绩表确实是我发到家长微信群的,发红包的那些话也是我发的。但是没有别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和家长互动起来。”王老师表示,家长们并不是按照成绩发的红包,而且学习成绩好的和不好的,都有家长发红包,但都是意思一下,没有详细计算按照数额发红包的。
王老师说,当时她也在微信群中告诉家长,“发红包是小事,配合我把孩子培养成才才是大事。成绩是一方面,讲诚信,懂孝道,守法纪更关键。”
王老师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虽然她当时是考虑到班级管理了,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给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今后一定不会再这样做了。”
学校:这种班级管理方式不恰当 会进一步规范
学校李副校长介绍,“其实平时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管理班级的新点子、新方法,但是王老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李副校长说,老师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有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发红包的做法可能部分家长和学生无法理解,也不明白老师的真实想法。
李副校长表示,还是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存在问题,学校会进一步规范老师对班级的日常管理。“王老师已经从教超过20年,刚送走的九年级成绩非常好,全县前几名都是她教出来的。”
李副校长说,关于王老师的问题,他们会让老师跟家长们再次沟通,及时消除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禁止老师用发红包的形式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
家长调查:10位受访家长仅3人赞成老师做法
对于王老师在班级日常管理提出的新方法,记者随机采访了沈阳10位学生家长,其中赞成老师做法的家长只有3名。
市民张先生说,老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和家长沟通,而不应该用这种方式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
市民王女士说,作为家长,她能理解老师的做法,毕竟老师也不容易。“谁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如果老师不督促,家长们可能都有借口没时间管孩子。”王女士认为,老师也没真想把学生和家长怎么样,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学习,可以理解。
专家:班级管理可以创新但不能太随意
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于老师认为,“老师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是为了让家长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提高成绩,但是这种做法未免有些随意。”于老师说,校规中规定老师不准接受家长钱物,任何形式都不行。班级的日常管理老师可以创新,但是不能太随意,否则可能出现反效果。
专家建议,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可以私下通过其他方式沟通孩子的学习,而不要用这种公开的方式公布学生的成绩和作出提醒。
媒体评论
长沙晚报:罚家长发红包有悖教育初衷
众所周知,教育学生是一门饱含智慧、爱心与技巧的育人艺术,并非人人能够胜任。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内心最强烈的渴望,但其中有些家长囿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只得将此重任交付给学校与老师,自己则尽心尽力地为孩子在吃穿往行等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如此情形下,老师如果一味地运用经济手段,强制性地将家长绑上教育学生的“战车”,那么,既暴露了学校与老师在育人方法上的粗放与懒政,更折射出其背后“一罚就灵”的管理思维。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有约在先”的好心值得肯定。当事老师是出于 “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出台“罚家长发红包”的罚则,且早在去年9月接管该班级时就与学生家长约定,希望借此倒逼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孩子学习,减少甚至消除不及格现象。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好心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最终办成了坏事。因为,老师在微信群里公布不及格学生的名字与分数,不仅让学生本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受挫,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情绪,更会让其父母产生“教子无方”的羞愧感,从而产生抵触与不满情绪。
更何况,以成绩不及格为由罚学生家长发红包,也有违法的嫌疑。《教师法》第七条虽然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等六项权利,但未包含教师享有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罚款的权利。更何况,罚款是行政执法单位对违反行政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行政处罚,作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显然无权罚家长发红包。再者,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也明确,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而“以罚代教”却极易误导学生信奉“金钱万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言以蔽之,“罚”发红包不但于“学”无补,反而助长了唯分数至上的错误教育导向。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重演,除了拓宽与净化家校联系渠道,对“一罚了之”的教育行为坚决“说不”外,尤其要下决心继续深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不唯分数论英雄,而要更看重其能否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等。
未来网:“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
虽然当事人王老师解释说,让家长发红包,只是想让家长配合老师多督促孩子们学习,消除不及格。但此举有三大不妥:
首先会给考试不及格的家长和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不公布考试分数在很多国家是一种惯例,甚至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发卷子都会背过来发,因为每个人的成绩都是隐私,不能公布更不能排名。但这位老师将学生期末成绩群发到微信群里,不啻于当众批评不及格的学生,也让家长“颜面无存”,并“强迫”用发红包予以弥补,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
再则,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少家长发“分数惩罚红包”几块钱到几十块钱,每次每个人貌似不多,但学校考试较多,如果每次考试不及格都要发红包,积少成多,长而久之必成后患。
其三,一分一块钱,如此将分数与金钱直接挂钩,会给孩子留下金钱万能的印象,可见这样的教育观念与督促方法实在错得离谱。
“分数惩罚红包”凸显异化的教育观。每次考试都要公之于众并要求发红包,老师的“强权”、家长的焦虑、分数的压迫都将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将使孩子早早陷入不能正确认识分数、认识自我、认识考试的误区,老师的所作所为也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示范,错位的金钱处罚型教育观、错误的价值追求,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立即纠正。
(综合华商报、长沙晚报、未来网等)
原标题:
老师罚学生家长发红包欠思量 管理可以创新但不能太随意
责编:侯兴川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