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彩礼 让“剩男”婚不起

2017-01-12 09:22:20来源:中国徐州网
字号:

春节将至,在外打工的农村未婚青年陆续返乡,相亲高峰即将来临。昨日有网友在丰县论坛发帖称,农村女孩成婚恋市场抢手货,一个女孩十几个男孩抢着要,今年彩礼是不是又要上涨了?

就在几天前,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下文件,对红白事标准进行了明确要求,要求彩礼总数控制在6万元以内,引发了全国各地网友热烈讨论。

徐州人都知道,在我们徐州尤其是丰沛地区,“三斤三两”、“万紫千红”等习俗一直被诟病。

近期,丰县常店镇也出台了四项措施抵制天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并做了一份10000多字的调查报告。农村适婚青年男女比例究竟失调到什么地步?天价彩礼是如何形成的,又由谁来埋单?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哪些?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在这份沉甸甸的调查中都有回答。

从上至下都在提倡婚事简办

彩礼演变

20世纪70年代

彩礼当时有“四大件”,具体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当时人们也形象地称其为“蹬蹬、转转、听听、看看”。一位村民说:“当时能凑齐四大件的人家还是很少见的,一般只要拿出一两件就可以了。”

20世纪80年代

彩礼又进一步发展。据村民说,当时仍然有四大件的说法,只不过“四大件”已演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这类全电器的物件。

20世纪90年代

“四大件”是在80年代基础上稍微有点调整: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

2000年到现在

如今的彩礼有房子、票子、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的说法,而且附加条件是男方得有一份能养家的工作。一位村民介绍说:“我儿子结婚时女方首先提出要有一栋新房,又加10000元的现金。三金都是在结婚前就买好的。全部折合成现金得十多万!”

抵制天价彩礼,提倡婚事简办,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传达这一精神。

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会议,要求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6年12月27日,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下发《台前县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 建设“德美台前”实施方案》,对红白事的彩礼、酒席等标准提出指导意见,提倡喜事新办,提倡简化婚前程序,简约订婚、结婚形式。要求进行彩礼控制,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提倡“不要房、不要车,自己家业自己创”的自强创业观,摒弃因婚借贷、婚后还账,尤其是让老人背账还账陋习。彩礼总数控制在6万元以内。此外,还规定喜宴酒席控制在10桌以内,车辆总数控制在6辆以内。

比较而言,丰县常店镇近期出台的“四项措施”并没有对彩礼数额作出具体限制,而是侧重于文明婚嫁风气的引导。

为遏制农村婚嫁彩礼过高现象,从去年春天开始,常店镇在全镇组织开展了“抵制天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推进文明乡风”活动,深入分析形成天价彩礼现象的原因,针对传统婚姻旧俗沿袭、地域劣势影响、宣传引导不力、错误婚姻观影响、职业媒婆操控等原因,制定治理措施。

常店镇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成立由镇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纪委、民政、司法、妇联、团委、文化站、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这一现象的治理和协调;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专栏、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婚姻法》中关于婚姻自主、禁止包办买卖、禁止索取财物等规定,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男女双方共同拒绝天价彩礼、共建幸福美好生活;修订完善“移风易俗村规民约”,一切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均按照约定节俭办事,同时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在婚丧嫁娶中的协调、宣传、监督、引导作用,引导农村家庭把精力用到勤劳致富增加收入上,逐步改变传统不文明的婚嫁陋习,有效地制止高彩礼婚姻的发生;选树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新风。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好婆媳”、“好妯娌”等评选活动,通过建立“善行义举榜”、“红黑搒”,开设“道德讲堂”,对破除依靠嫁女致富的思想观念,起到教育引导和治理作用。

如今,常店镇很多村里都成立“大老支”,在村里长期开展宣传,慢慢引导村民们婚事简办的理念。今后还会针对复杂的实际情况出台符合国情的移风易俗法规、政策和规定,从法律和政策上对农村彩礼现象做出硬性的约束、干预和处罚措施,使得这项工作有章可循。

调查

丰县常店镇曾经对当地彩礼的行情做过详细调查

■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25倍,结婚彩礼增长100多倍。从前几年的二三万元到目前的一二十万元。

■去年春节的相亲高峰期,丰县论坛在网上发起了一次丰县彩礼现状的调查,跟帖的网友达100多人,数额多数在6万—20万之间。

据对常店镇谷庄村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该村有2212口人,未找到对象的男青年就有40人之多,年龄大多在25至45岁之间。

■而同村里尚未有对象的适婚女青年只有3人,多数女青年表示不愿意在当地农村找对象,即使找,要求是城里要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收入,条件之高令一般农村家庭很难做到。

几年间彩礼由二三万元涨到一二十万元

调查: 结婚彩礼虽是民俗,但因近年来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致使彩礼“行情”持续暴涨。

丰县常店镇在出台抵制天价彩礼的措施之前,曾经对当地彩礼的行情做过详细调查,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加25倍,结婚彩礼增长100多倍,农民苦不堪言。婚礼中,男方花大钱,女方花小钱、不花钱甚至赚钱。村民们形象的用“一年结婚,十年还账!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还有一些农民把嫁女作为改变贫困生活的手段,导致礼金数额不断攀升,从前几年的二三万元到目前的一二十万元,成为农村的新陋习和一些农民的沉重负担,使一大批年轻人因为彩礼问题结不起婚,本人、家庭及亲属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甚至成为农村一种新的不稳定因素。

去年春节的相亲高峰期,丰县论坛在网上发起了一次丰县彩礼现状的调查,跟帖的网友达100多人,数额多数在6万—20万之间。

“丰县范楼镇,10万、20万起步。”

“我是农村的,前几天刚见面,彩礼8万8,另外端茶礼3千3,还有‘十个十’礼,算下来将近10万,还又分期买了一辆车,东借西借凑的钱。”

“常店,我这6W6和8W8,女朋友给我要10W,搞的钱都是天上掉下来的。”

“16万6!大沙河的!”

“我们是三省交界处,见面礼三万三,外加‘十个十’,过大礼二十万,还有一年的几次节礼差不多也要两三万吧。结婚之前的钻戒、项链、手链也要几万吧,再具体点就不知道了。”

“顺河十五万左右吧!不算房子到结婚没二十万是不行的。”

据了解,在丰沛县农村比较流行的结婚彩礼,一般有三斤三两(100元面额的纸币用秤称重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点绿(5元的1万张,100元的1000张,50元的若干)的说法。

沛县农村青年小杜说,三斤三两价值13万多元,而万紫千红一点绿,总价超过15万元。他说,农村一般结婚需要给10万到20万的彩礼。作为农民的父母,在十几二十万元的彩礼等结婚费用面前,往往是掏空积蓄并欠上债务,为孩子结婚,他们没少发愁和落泪,“现在农村谁家有两个男孩,非得把父母愁死。”

农村未婚女青年到底有多吃香?

真相: 昨天的丰县论坛上,一则关于《农村女孩成婚恋市场抢手货》的帖子引起很多人共鸣。

帖子中说:“又快要到年底了,农村男孩女孩又到了相亲的旺季,而农村女孩成婚恋市场抢手货,一个女孩十几个男孩抢着要,随着农村女孩越来越少,许多男孩越来越难找对象。一般女孩在十七八岁就会有人来介绍对象了……农村女孩抢手到什么程度?媒婆说,寡妇都成了‘抢手货’,带几个孩子都无所谓,以前在农村里离婚是件丢人的事,现在,离婚妇女大家抢着要。未婚女孩就更抢手了。”

真相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丰县常店镇对这一点也做过抽样调查。据对常店镇谷庄村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村有2212口人,未找到对象的男青年就有40人之多,年龄大多在25至45岁之间,而同村里尚未有对象的适婚女青年只有3人,多数女青年表示不愿意在当地农村找对象,即使找,要求是城里要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收入,条件之高令一般农村家庭很难做到。

在该村刘楼东西两个村民组,有3个未婚男青年最近各买了一辆价值十万元左右的小轿车,他们坦言,这车不是为自己买的,而是为了娶媳妇。“这车的摆设作用大于实际用途,说白了,就是为了给我找对象买的。”

刘峰今年23岁,虽说年纪不算大,家里也新盖了楼房,但由于他老实且不爱言语,加之身边太多“那个谁已经结婚”、“那个谁孩子都好几岁了”的例子,让他的压力越来越大。他跟他的父母都认为,有了车起码有点底气,找对象的时候难度会稍微降低一些。而和刘峰年龄相仿的刘俊,家庭条件也不错,但春节前后媒人先后给他介绍了6个对象均末成功,其父母放话,媒人只要帮儿子谈成婚事,愿付媒礼一万元,尽管如此仍难如愿。

常店镇政府调研人员分析认为,男青年“妻荒”现象主要归因于农村适婚男女比例失衡,再加上许多女青年在外打工嫁到外地,造成光棍越来越多,30岁左右娶不上媳妇的男青年不在少数。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有以下几点原因: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农村男青年多、女青年少的人口性别比失衡;女孩择偶标准提升,许多农村女青年希望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彩礼偏高,让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农村男青年“结不起婚”,望“妻”兴叹。

彩礼的变化

调查:常店镇在其5个行政村中调查发现,如今彩礼主要分为礼钱和见面礼。半个多世纪来,农民彩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婚俗花费甚少,嫁妆、彩礼的多少都是根据男女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家庭条件好的就弄的排场点儿,家庭条件不好的就是随便用个马车拉到婆家就算是结婚了。据这一时期结婚的苏本祥、刘庆想、马敬民、卜祥法等几位老人回忆:“结婚时的嫁妆就是背个小包袱,小包袱里面有几件衣服。嫁妆和彩礼实用简朴,除了烟、酒、茶、糖外就是生活或生产必需品,如衣料、被褥、糖食、农具之类,新郎的彩礼有时也包括一些钱,只有富裕人家才有可能给首饰。”

据董振东、董保民、彭敬祥、高华保等人介绍,他们生活的70年代,彩礼当时有“四大件”,具体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当时人们也形象地称其为“蹬蹬、转转、听听、看看”。彭敬祥说:“当时能凑齐四大件的人家还是很少见的,一般只要拿出一两件就可以了。我结婚的时候就一辆自行车加一台缝纫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彩礼又进一步发展,据陈祥彬、师以虎等人说,当时仍然有四大件的说法,只不过“四大件”已演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这类全电器的物件。

20世纪90年代“四大件”是在80年代基础上稍微有点调整: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

2000年到现在,这十几年中,彩礼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彩礼有房子、票子、三金(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的说法,而且附加条件是男方得有一份能养家的工作。村民史为华介绍说:“我儿子结婚时女方首先提出要有一栋新房,又加10000元的现金。三金都是在结婚前就买好的。全部折合成现金得十多万!”

有的农民为了给儿子挣彩礼钱,年过半百仍然外出打工做苦力活。

如今彩礼聘金被认为女青年的身价费,这种身价费不断飞涨, 女方一般要求先盖好漂亮的新房后才能谈结婚的事情, 结婚前三金先到位, 结婚时的婚车也要豪华, 陪送的东西包括一系列高档的家用电器等。这些事情办下来要花费一个家庭多年的积蓄。彩礼的数额也急剧上升。

彩礼多少与婚恋方式有直接关系

对比: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个例,男方结婚时并不需要花多少彩礼钱。

在丰县常店镇常楼村,高额礼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并不是家家户户都需要付出数额夸张的礼金,甚至有些男性结婚,家里不用出彩礼。

这些差异的产生原因就是由于婚龄男性条件的分化。一些条件较好、外出读书或打工的男性,他们基本都是从外地寻找对象。这样寻找到的对象一般条件较好,而且彩礼要求不高,甚至有些不用彩礼。他们的婚姻大多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并没有受到农村的地方性习俗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家庭也往往不需要付出高额的礼金,日子过得比较宽裕。

村民陈发顺的儿子陈明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人之一,大学毕业后留在常州市工作,通过自由恋爱结识了现在的妻子郭静。由于女孩儿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也不错,家里反对她远嫁到苏北,就让陈龙入赘到郭敏家,不需要花一分钱的彩礼。陈发顺虽不情愿,但没有条件给予儿子更多的帮助,儿子上大学已花了家里大半的积蓄,而要在城市里给儿子买房是不可能的事。无奈只有接受女方家里提出的条件。

如今在市区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志明出身丰县农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经同事介绍认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姑娘,女方家在郊区,经济条件比他家好很多,不但结婚时没要彩礼,而且支付了婚房首付的大半,结婚时的家具家电也都是对方买的。王先生每次回老家,一起长大的发小都羡慕他找了个通情达礼的好对象。

而有些留在村里的或是经济等一些条件不是很好的男性,他们的交际面比较窄,只能通过媒人介绍认识本村或者是邻村的姑娘,那些姑娘的条件往往也不太好,但是往往开出的礼金比较高,他们也不满意,但是别无选择。

今年43岁的张逢春说:“当初结婚的时候我们家庭条件差,我自己长得也不是很好看(个子矮,胖),当时很难找一个合适的对象,后来经亲戚和媒人介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答应嫁过来的,彩礼钱又要得非常高。但为了能让我有个家庭,爸妈还是东拼西凑地把彩礼钱凑齐了。我不忍心再让父母帮我还债,婚后就承担起了还债的责任,生活拮据了五六年,卖力的在工地上干活,才终于还清了债务。”

由此可见,彩礼的多少也和婚恋的方式有关,而人口的流动和青年外出打工导致女子外嫁到其它城市的情况日益明显。而男性由于自身条件不好很难有女子愿意嫁到农村,而在城市买房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就导致原本就多的男性更加难找对象,由此引发的女性供不应求现象也是导致彩礼不断上涨的原因。

影响:天价彩礼谁来埋单

丰县常店当地普通家庭平均一年的收入在七八千元左右,除去基本开销后几乎所剩无几。所以,儿子结一次婚就很有可能要折腾完父母的所有存款,如果该户人家有两个以上的儿子,彩礼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基本上都要靠借债来满足女方的彩礼要求,一般家庭就要还好几年的债,严重的则直接致贫。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当地人都默认一个现状,那就是彩礼都是由父母承担,债也是由父母背。儿子是否帮助还钱只是“良心”上的问题。

在对7户当地近10年结婚家庭的调查发现,其中有5户家庭目前仍然欠债。有一户人家是因为付出了13万元彩礼而直接致贫,只好搬离此地,全家进城打工还债。

更为沉重的一个问题是,彩礼还造成了代际间的剥削和家庭内部的权利结构变化。

在常店镇大李庄村,彩礼主要由男方父母的钱、男方自己打工挣的钱和亲朋好友的钱组成。其中,父母的钱和亲朋好友的钱占到一半以上,且亲朋好友的钱由父母和新婚夫妇共同偿还,甚至有的时候是父母全部偿还。这种情况导致了父辈在资助新婚夫妇的同时,还要背负沉重的债务,间接导致了子辈对父辈的代际剥削,父母的生活因为孩子的婚姻而降低一个层次,而新婚夫妇却可以积累起自己的一笔小财富。

村民李波有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且和他分家单过了,他暂时住在大儿子家。这是个不太大但很整洁的院子,种着些蔬菜和花草。李波单独住在一个农村俗称的“配房”里,屋子里摆设简单,桌子上摆着一台老式电视机,李波说这是儿子不要了给的;一张大铁床,床上的铺盖已经很旧了;还有老伴结婚时陪嫁的一个大箱子。他说这就是老两口所有的财产。儿媳妇就住在那五间宽敞明亮的正房里,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壁画,房子大客厅里放着沙发、洗衣机、冰箱、摩托车、电动车、高档的组合柜。进入卧室,则有梳妆台、茶几、空调;宽大的木质床上放着崭新的被褥,除此之外,屋里还有一台48吋的电视和一台电脑。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李波用自己的积蓄来帮助他们建立的,但是他却几乎没有享有这一切的权利。他们打工赚的钱也全部用来还债了。

这也是造成父辈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乡村,父辈只有帮助孩子成家才算完成了人生中的任务,在村里才能抬起头来。在乡村这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中,父辈被围困于这样的结构中,子辈则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种剥削,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另一方面,子辈脱离原来的家庭成立新的家庭,父母则跟着孩子过,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处所,从一家之主变为旁观者。无论是居住条件、生活质量都不如子辈,父辈从原来的家庭上层地位滑落到底层,成为弱势的一方,伴随这一事实的还有父辈家庭事务决策权的衰落,这些都表明婚后家庭内部代际之间权利结构的变化。

高额彩礼让家长不能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不得不以女儿作为牺牲品。有些家长为了凑足儿子成家时所需要的高额彩礼,为了保证儿子这一代香火延续,往往会过早地就给女儿找亲家,女儿早婚现象很普遍。在李庄村,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人一般都有兄弟姐妹五六个,很多家长把出嫁女儿所获取的高额彩礼留给儿子娶媳妇时作“二次彩礼”使用。44岁的李梅说,当时他们家一共四个兄弟,三个姐妹,为了支付哥哥们的彩礼,17岁那年她就被父母介绍出嫁了。

在部分农村人的眼中,女儿是早晚都要嫁出去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比较浓厚,他们认为再上大学深造是浪费资源。所以一般女孩儿上到高中就辍学打工,给家里补贴几年就出嫁了。男孩儿由于要承担过重的彩礼,所以如果不是成绩特别优秀,家里也是不支持上大学的,男孩儿就上中专、技校的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农村教育水平持续低下。

建议: 从法律和政策上作出约束、干预和处罚

如何改变天价彩礼的现状,丰县常店镇调研人员提出了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和引导农村男女青年在本地就业创业,减少女青年外岀务工人次,这样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靑年的婚配压力。

全民动员战顽疾。索要高价彩礼的行为,在广大农村极为普遍,我们不能单纯地指责某位姑娘或其父母贪利爱财,彩礼已经演化为根深蒂固的社会痼疾和顽症,要想彻底摧毁它,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带动周围更多的人,举全社会之力,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文明、进步、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还要针对复杂的实际情况出台符合国情的移风易俗法规、政策和规定,从法律和政策上对农村彩礼现象做出硬性的约束、干预和处罚措施,使得这项工作有章可循。比如规定结婚给付礼物的最高限,以给付的收人和消费支出为基准,结婚给付礼物以收入和消费支出之差为限,超过者给予批评、训诫或处罚;再比如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发现有借婚姻索要彩礼的,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罚,并责令改正,否则不予办理结婚登记。审判机关在审理离婚纠纷和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时,可对索要彩礼者视情节给予民事制裁等等;强化舆论宣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新形势下的移风易俗,教育群众形成理性的婚嫁观,积极倡导婚事新办、婚事俭办,形成文明、健康的新婚俗。

本报记者 吴云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新闻延伸

“天价彩礼”各地普遍存在

根据人民网记者的调查,全国多个省份的农村地区存在天价彩礼的现象。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海伦市福民乡,当地彩礼需要25到30万元,与30年前的1000多块相比,翻了几百倍。如果再买个车、在镇里买套房,彩礼金额就得50万元。

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省,每个地方彩礼的差异则比较大。有人作过简单了解,关中地区彩礼一般在2-6万元之间,陕北一般在3-10万元,陕南一般在4-10万元之间。一般而言,条件较差的家庭付出的彩礼反而会更高,男方家庭情况好的彩礼反而出的会少一些。

在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很多农民直呼“娶不起”。在河南省焦作市,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家庭在孩子结婚上面大做文章,即使债台高筑,也要为儿子风风光光地娶个媳妇。

在南方地区,天价彩礼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在江西鄱阳县,每个乡镇的彩礼普遍都在10-15万元,有的地方彩礼甚至可以达到20-30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6000多元的农业大县来讲,无异于一笔巨款。

在福建,各地农村聘金则悬殊比较大,从万元以下到上百万元不等。闽西、闽北武夷山、闽东沿海农村城区聘金“行情”也是十几万元;而莆田市沿海的忠门、灵川等地则高达50万元以上。福清长乐一带不但聘金相对较高,还向请来喝喜酒的客人发放红包,最多的每人发4千多元。有的年轻人迫于结婚压力甚至都开始迎娶邻国的媳妇。

用“限价令”管控高额彩礼

2015年6月,甘肃省庆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倡导婚俗新风加强农村婚姻管理工作的意见》,将杜绝“天价彩礼”、拒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禁止媒人借婚介敛财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印发全体村民家庭执行。

安徽北部地区砀山县,在2015年3月曾采用行政手段治理“天价彩礼”,除了要求公职人员率先作出表率,还倡议群众婚前彩礼要控制在3万元以下。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

责编:海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