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探访童工家庭:他们为何当童工

2016-11-28 11:24:57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摄

  “这里的虫草没有西藏的那么值钱。”她说,为了找寻到收购价为每根1.5元的虫草,需要运气,更需要劳作,“弯着腰挖半天,累得腰酸背疼”,每天能挖出三五十根,她就非常满意了。

  此前,老人一家居住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本寨乡。寨子曾被火烧了3次,“没法住了”。于是,2011年,他们迁徙到十二茅坡。

  购置“新家”花费了3万多元,几年前,老人的丈夫去世,买墓地、安葬也花了不少钱,家里由此欠下了债务。

  迫于经济压力,老人的独子杨某海——“童工”杨某朋的父亲——和妻子去福建等地打工,砍毛竹。“很劳累的体力活,下雨天还做不了,收入低,每年给家里的钱也不多,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大事才回来。”王某英说。

  在“童工”杨某朋外出打工前,65岁的王某英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妹妹留守,艰难地一起生活。

  老人说,家里一方面希望孩子多读书,“长大了成才”,另一方面,又实实在在地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杨某朋此前在邻近的鸡场中学念初一,“喜欢玩手机,管不了,孩子自己也不想读了”。

  今年春节,也就是15岁的杨某朋念完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后,一个“老板”来到他们家门口,向大人表示可以带孩子出门去打工赚钱。

  根据老人和当地民众的描述,眼看着老家和“新家”周围的年轻人都出远门去打工,长辈们似乎已经确认了“年轻人就该出去打工”的铁律,年轻人“不读书就打工”俨然成为无需讨论的固定模式,没有其他选择。至于什么年龄才能外出打工、“童工”是否违法等问题,他们并不太懂,也不在意。

  家长和孩子都有这样的认识,就很容易和前来招工的“老板”达成共识。

  当时,“招工”很快就完成了。大人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起居生活有没有着落,安全有没有保障,有没有谁能管教孩子让他不要学坏。对此,“老板”说,有老板管着,没事的。

  大人关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工资。双方口头约定,过年时,“老板”将孩子和钱一并送回来。

  关于工资的数额,低收入的乡亲们很容易满足,往往是“老板”报出一个价格,父母感觉“大体差不多”就成交了。

  就这样,今年农历正月,在邻居眼中“有点叛逆”的杨某朋被父母交给“老板”,“老板”承诺保证孩子的安全。随后,杨某朋便和后来出现在新闻里的“童工”一道坐车去了厂里。

  王某英和他的儿子儿媳并不认识前来招工的“老板”,之所以能产生信任,是因为有一个当地的成年人曾在“老板”那里干过两年,认识对方,“知道是做活的,不是做坏事的”。

  至于孩子到“老板”的工厂每天干什么活、有没有任务、工作的时间有没有上限等问题,“什么都没说。”老人摇摇头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孙子学习成绩不算好,自己也不想读书,“不怎么服管教,让他出去吃点苦,懂得生活的辛苦以后,再看他愿不愿继续读书。”

  这是杨某朋第一次外出打工,老人说,家里不指望他挣多少钱。

  杨某朋到了工厂后,曾给家里打过电话,但没寄过钱。他在电话中告诉老人,“别担心,吃的穿的都有,住的也不错”。

  老人带着他的两个分别念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妹妹,继续在十二茅坡留守。

  杨某朋的离开,并未显著减轻一家人的生活压力,老人仍然过得非常拮据,盼望着能在抚养两个孙女长大的间隙,能有点零工做。

  但这个65岁的老奶奶在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除了采茶,其他每天能挣几十元不等的工作都不要她。

  相比未来的规划,生活的艰辛迫使这位老人和她的家庭更重视当下怎样能活得更好。就这样,少年杨某朋离开十二茅坡,成为一名“童工”。

  “家里条件不好,儿子也想出去”

  本次被发现的“童工”中,14岁的黎某龙和杨某朋一样居住在十二茅坡,两人的房屋前后排挨着。

  黎某龙的家里摆放着一台“songli”牌电视机,其屏幕大小和15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差不多,此外,除了电饭煲、已不能脱水的老式洗衣机、电灯,就没有了任何电器。

  房屋的墙壁裂开了口子,石灰大片脱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火砖。

  对于记者的造访,黎某龙的母亲杨某妹有些不知所措,“我没进过学堂,连名字都不会写。”她风一般地跑出去,叫来自己的亲戚、同时也是邻居的熊女士和记者一起交谈。

  前些年,黎某龙48岁的父亲黎某昌在安顺等邻近地区打工,维系一家6口人的生活。今年,孩子黎某龙也开始打工后,父亲就去了福建,希望能挣得更多。

  黎某龙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16岁的姐姐黎某健现在念初三,成绩比较好,获得了奖状,希望能继续念书;10岁的三妹正在念小学三年级;8岁的四妹念一年级。

  熊女士告诉记者,杨某妹一家生活的贫困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她看来,这种极度的贫困,是黎某龙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就在前几天,杨某妹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碰巧有人过来收废品,她就把一个废旧的烤火炉子当废铁卖了,3毛一斤,卖了15元。”熊女士说,“她靠这15元支撑了几天,现在又没有钱了。”

  “孩子上学的时候,杨某妹会一个人吃午饭,中午从来没有见她吃过肉。”熊女士噙着泪说,杨某妹经常用一点辣椒、加上没油的野菜,就着一碗饭,冲点水,“泡着就吃了”。

  “有一次,她生病却没钱了,发烧、头疼,还晕倒了,我就借给她100元,让她到医院去看看。”熊女士说,“没想到,过了几天,她把钱还给了我,说自己在床上睡了几天,多喝开水,没去医院,病也好了。”

  在搬到十二茅坡之前,这一家子住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某村,因为那里的房子已经破旧得无法住人,“实在没办法了”,10多年前,一家人搬到了十二茅坡。在这个看上去能找到打工机会的地方,杨某妹希望能分担丈夫的压力。

  “老板需要零工的时候,我就去。”让她沮丧的是,没文化还得照顾孩子的妇女并不吃香——老板需要的是可以长时间干活的人,“我很难打上工,一个月能打三五天就不错了。那些老板说,‘你是带娃娃的人’。”

  46岁的杨某妹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传统农业补贴家用。她收割的稻谷能让一家人吃上饭,“实在没钱了也能卖一点钱”。

责编:朱惠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