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后院扎根,中企靠什么

2016-11-05 17:41:48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字号:

  中企走出去,普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环保,二是搬迁,三是劳工。笔者曾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采访中国医疗队,当时的队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家贾旺谈到他对共同发展的理解时说,“我们努力过上了好日子,也一定会帮助朋友过上同样的好日子”。这是中企软实力建设最基本的东西,也是与西方当年对殖民地国家掠夺的本质区别,更是中国能在世界舞台中央站得住的根本所在。

  亚马孙雨林西部边缘有个石油小城,叫拉戈阿格里奥。1970年,美国公司在这里打出了厄瓜多尔的第一口油井,环境问题从此如影随形,一场环保索赔官司持续20多年现在仍未完结。几年前,中石油和中石化联合组建的安第斯公司进入这一地区开采,井区靠近亚马孙雨林中的国家公园。西方媒体常派记者去那一带采访,死盯中国公司的一举一动。

  怎么办?安第斯公司创立了极其严格的环保培训标准,对所有员工进行从不间断的培训和演练。公司还在开采技术上进行创新。北部油区看似不大,地下管道却伸得很远,上面看就一个井架,地下管道可以伸到几千米之外,形成了地上一小块,地下一大片,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笔者两次去中铝在秘鲁的特罗莫乔铜矿。西方公司在那里开采了上百年,矿山下面的几个湖是深蓝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非常漂亮。但实际上,那是当年开矿的废水污染了湖水。中铝买下这个矿后建了一座水处理厂,把所有矿山,包括不是中企的矿山排出的污水统统引到那里去做净化处理。

  还有更难的。中铝要扩大铜矿,就得把原住民搬走,很多人多年来一直在矿山工作。中铝就在旁边海拔低一些的地方买了一片地,为这些搬迁户重建了一座新城。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当地的电视台去了,美国的电视台去了,欧美的学者还将此作为外资在发展中国家矿业领域投资的典型案例来研究。秘鲁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把原来的老镇从地图上抹去,重新标注了新镇。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位于南美的首钢秘鲁公司(以下简称首钢秘铁)总是与接连不断的罢工相伴。然而,一家中企能在地球另一端的秘鲁运行24年,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当年这里是一个只有百人的渔村,现在成长为万人小城,来这里打工的外地人就有四五千。秘鲁官方数据显示,1993-2014年间,公司给地方百姓的福利投入累计达8000多万美元,这些年缴纳的税款更要远多于这个数额。

  有没有罢工?有,每年都有。但罢工多与秘鲁的劳工法和工会力量强大相关,包括秘鲁本土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经过多年探索,首钢秘铁形成了一整套应对罢工的机制,还培养出自己的谈判人员,已能够确保企业比较顺利地度过罢工期。这既是中企管理的进步,也是软实力的提升。

  微 评

  中企在加勒比海和南美地区的发展充满艰辛,未来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中企进入这一地区却有着极为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不仅因为这里是美国的后院,还因为这里是西方全球殖民扩张首先“吞并”的地区。

  500年过去了,西方大国的崛起给拉丁美洲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经历,伟大的拉美文明成为欧洲列强的牺牲品。殖民者用惨无人道的手段掠走了黄金、白银、铜锡、石油、蔗糖、橡胶、棉花、咖啡……将病菌、贫穷和战乱留给了这个伤痕累累的大陆。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曾这样写道,“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自从发现美洲大陆至今,这个地区的一切先是被转化为欧洲资本,而后又转化为美国资本,并在遥远的权力中心积累”。

  西方殖民者对拉美的残酷掠夺,已被写入各国的历史教科书中。长期以来,正是诸如此类的殖民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大国崛起历史逻辑的认知,制约着人们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今天的中国企业,开始用走向拉美、走向世界的理念与实践,向世界讲述一个个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崛起故事。(作者为《环球时报》高级顾问)

责编:贾雯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