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盛赞"部长通道":答疑释惑不避难展中国自信

2016-03-17 04:27:3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2016年的“两会时间”,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部长通道”成为一条“新闻热线”。各部委负责人40余人次先后在此亮相,坦诚与媒体互动,回应民众关切,向世界展示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世界瞩目

百米通道开启观察中国窗口

这条位于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百米通道,是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全体会议时,国务院各部委主要负责人进出会场的必经之地。由于记者可在这里与部长们“亲密接触”,捕捉到最新消息、听到权威声音,“部长通道”的称号从此流传开来。

“巡视为何要杀回马枪”“多校划片能否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前,列席会议的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4位部委负责人主动在“部长通道”发声,揭开了今年“部长通道”的大幕。

5日全国人大会议开幕,7位部长在此亮相;9日,10位部长在此相继发声;13日,更有11位部长先后回答了23个热点问题,创下自2007年“部长通道”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16日,人大会议闭幕前,又有6位部长在“部长通道”答问,开放力度空前……

采访20多年中国两会的法国《阿尔萨斯最新消息报》驻京记者梅业表示,除了看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来“部长通道”几乎成了他今年观察两会的最佳窗口。

“能集中时间、面对面与中国部长们交流,简直太方便了。”

如此零距离接近部长,让很多国内“老记”也大呼过瘾。“跑两会十多年了,今年各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的频率明显增加,部长们的回答很解渴,很接地气。”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邹德智说。

从最初记者“追逐围堵”部长采访,到2008年起在部长和记者之间拉起隔离线;从2010年起指定记者邀请部长在通道发声,到如今更多部长主动走上通道答疑,百米通道开启了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也因越来越规范、有序、高效的采访环境得到媒体和部长们的广泛认可。

主动发声

“部长通道”成权威发布重地

“部长通道”年年开启,但今年变化更多、热度更高。

“今年是部长们参与度最高的一年,更多部长愿意积极主动在通道发声。”连续3年在“部长通道”负责现场管理的人大会议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朱恒顺对记者说。

今年的通道上,有的部长约定好来通道后,为避免堵车等意外因素“爽约”,甚至早上8点就到达北大厅;有的部长因时间限制未能回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专门委托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联系提问记者,在会议结束后专门送去相关回复;有的部长这次没答完的问题,当场和记者们约好下次通道再见……

“部长们是主动发言,回答问题的时间很长。”今日俄罗斯通讯社记者罗佩卓说,他第一次来中国报道两会,感到“部长通道”简直就是媒体挖掘“硬货”的小型新闻发布现场。

中国日报记者杜娟表示,今年的“部长通道”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改变,部长们回答问题坦率真诚,有的还展现出幽默的一面。提问不设禁区,对敏感问题不回避。“我想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体现。”

从“被拉被堵”,到主动向前;从只言片语,到反复沟通。百米“部长通道”上中国政府部门“掌门人”的变化,向外界充分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

“干货”问答

推动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

“火药味”十足的问题,是今年“部长通道”最鲜明的亮点之一。记者粗略估计,各部委“一把手”们今年在“部长通道”回答了记者轮番抛出的近百个问题,几乎道道切中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要害。

“我从2008年开始连续参加两会报道,今年是‘料’给得最多的一年。”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陈琳如此感慨。

问不避讳,答不避难。

在“部长通道”上,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焕宁回应了深圳滑坡事故调查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回应了营改增进展计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回应了北上广深房价暴涨问题……

“‘部长通道’已经成为部委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发声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杨凤娇认为,部委“一把手”从被动回应采访到主动发声,把重要的问题拿到台面上公开讨论,体现出他们对媒体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与公众沟通的意识不断增强。

部长和记者“零距离”交流,是一种公众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让人们对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充满了信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周庆安表示,“部长通道”并非第一次,却有望成为一次标志性的正面示范,“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推进我国政府部门新闻信息发布的进一步制度化。”

(据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刘东凯 韩洁 罗沙)

原标题:采访部长不必拦  答疑释惑不避难 “部长通道”展示中国开放自信

责编: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