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负责人记者会 现场多次哄堂大笑(实录)

2016-03-12 17:26:01来源:海外网
字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问题提给保监会的项俊波主席。我们观察到您到保监会之后,在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随着保险资金的活力不断增强,近几年在资本市场上已经成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在去年,险资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金融领域一个最重要、最热门的话题,有评论说险资举牌实际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请问您对此做何评价?

项俊波:

谢谢你提问。跟你一样,实际上我们监管部门也一直在高度关注险资举牌问题。这两年我们按照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思路,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险资金改革的监管政策。由于改革,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率从2012年的3.4%提高到去年的7.6%,达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最好水平。在放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同时,保险资金的运用依然保持了安全稳健,目前的整体风险还是可控的。一个是资产结构比较好。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余额达到了11.4万亿,其中固定收益类的资产占比达到75%。二是资产质量比较好,持有债券的信用等级有90%达到AA级以上,股票、股权等权益类投资以蓝筹股为主,基础设施等投资AAA评级的占比达到了92%,有担保的资产占到了88%,而且其中42%是商业银行提供的担保。三是资产流动性比较好,债券、股票还有基金等流动性比较高的资产占比达到56%,其中有34%是高流动性资产。

谈到举牌的问题,其实举牌是二级市场普通的股票投资行为,国际上保险资金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举牌越多我们刘主席是比较高兴的。因为保险资金都是长线资金,包括举牌在内的投资行为,对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大家都知道,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75%都是机构投资者,75%的机构投资者里面有70%是保险机构,因为是长线资金,需要找很好的出口。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险资的举牌行为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我们有一个数字,到去年年底,一共有10家保险公司累计举牌了36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余额是3650亿元,占整个保险资金运营的余额是3.3%,5%都不到,是很小的比例。平均持股比例是10.1%,涉及的36家公司中有21家是蓝筹股,投资余额占全部被举牌股票的93%。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两个方面,对于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的股票,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一方面加大股权投资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资本市场发展、降低宏观经济杠杆的大方向,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对少数公司举牌行为可能引发的风险保持警惕,防止投资激进所带来的流动性和期限错配等潜在风险。下一步我们会持续关注和监测险资的举牌行为,强化监管措施,加强风险预警和管控,确保在规则允许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来进行操作。

凤凰卫视和凤凰网记者:

问题提给刘士余主席。关于今年年初推出的熔断机制,我们关注到在推出四个交易日之后就被暂停了。想问一下,现在有观点认为这个制度设计就有漏洞,您对此怎么看?推出之前有没有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目前暂停的状态是不是意味着在修改之后还会再次推出?

刘士余:

谢谢你提问。我到任之后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了解。应当说,当初研究论证实施熔断机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股市巨幅波动,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这个制度论证研究过程中,沪深两家交易所和有关机构也征求了意见,征求意见的面还是比较宽的,比较广泛的。回过头来把当时各方的意见对比分析,当时推出熔断机制,在征求意见范围内的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这个制度推出以后,客观上造成了助跌的效果,制度运行的结果和推出这项制度的初衷基本背离了,中国证监会立即叫停了这个机制。

回头看,同样有教训,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认识。为什么当时能够有比较高的共识度,或者说不同意见的声音比较弱?可能还是因为去年的股市如过山车般大幅下行,使人印象深刻。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主体结构考虑欠周。为什么说有教训?我们在不断扩大开放的全球化环境当中,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重构要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但是每一项改革必须牢牢地立足中国国情。单从投资者结构角度来讲,我们是中小投资者占绝对主体的市场体系,这一点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很不一样。

未来几年,可以预见,我们的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未来几年我们也不具备推行熔断机制的基本条件。谢谢大家。

证券时报记者:

本来想把问题提给证监会主席刘主席,3月5日证监会刘主席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我一直追着刘主席的车在后面跑,试图问注册制的问题,但没有得到答复。刚才刘主席已经非常精准地回答了注册制的问题。注册制的问题一直比较沉重,所以我想轻松一下,我想把问题交给尚主席。尚主席曾经是证监会的主席。我的问题和民营银行相关,我们注意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家民营银行开业,但是后续没有新的民营银行获批。银监会此前曾表态民营银行将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所以我的问题是,后续新的民营银行将于何时获批?另外,所谓的常态化发展应该作何理解,是如何体现的?

   尚福林:

发展民营银行确实受到民间资本的高度关注。到目前为止,银监会还是按照审慎积极的原则推进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现在已经进入了常态化的审批程序。从2014年开始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的情况来看,这5家民营银行的运行总体是平稳的,为传统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由于民营银行家数还比较少,规模也比较小,影响还不太明显,但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到2015年末,这5家银行资产总额是794亿元,负债总额是651亿元,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五家银行经营上还是很审慎的,它们的各项监管指标都基本达标。这说明这5家民营银行从诞生之初就体现了审慎经营的特点。

这5家银行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发展规划比较稳健。大家还记得这5家银行在公布它们的发展计划时有几句话,表明了它们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它们审慎选择贷款对象,现在这5家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金。这个大家可以理解,因为一家新建的银行设立之初还缺乏社会信用,要靠逐步积累。大家存钱的时候可能还不愿意到它那儿去存,所以主要用资本金放贷款。有的银行在发展规划中注重长期的风险管控,不急于盈利,提出来开业两到三年不一定盈利。

二是这些民营银行在深耕细作特色业务。各行都积极细化市场定位,将特色业务作为发展的方向。与一些传统的做法不同的是,目前各家银行不是把扩大规模、“大干快上”作为自己的发展基调,而是处于对特色业务模式进行审慎的探索过程中。银行这个行业竞争是比较充分的,新设一家银行,如果想在行业中取得成功,能够取得一席立足之地,就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生存。现在看,这5家银行还是按照当初设定的发展规划,努力地朝着特色去做。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它们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些股份制银行也在埋怨,说很多人被民营银行挖走了,我看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人才流动。他们也在积累风险管理经验,致力于提升风控能力,夯实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文化基础。

总体上讲,这5家试点应该说是成功的。对于新设民营银行,现在我们把受理权限下放给了各地的银监局,现在各地银监局已经全面受理申请,并同时对申请进行尽职调查,现在已经有12家进入论证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政策辅导和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会商。中国有句古话叫“隔行如隔山”,除了要吸引一部分人才之外,发起设立银行的股东自己也要学习相关的办银行的经验和知识,所以还要进行政策辅导,今后我们还是要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来推进民营银行新设的工作。谢谢。

责编:刘子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