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去产能对失业率的影响被过度夸大

2016-03-09 14:26:14来源:财新网
字号:

【财新网】(记者 黄文辉)2015年制造业表现欠佳,去产能开始显露迹象。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当前去产能对失业率的影响被过度夸大,要尽快地打破刚性兑付,关闭僵尸企业,并建立清晰的破产机制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产能过剩解决后,政府可能着手降低企业债务杠杆。

  12月15日,朱海斌在摩根大通媒体交流会上指出,去产能已经开始发生,并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核心问题。前10个月,中国许多主要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包括生铁(-3.3%)、粗钢(- 2.2%)、水泥(-4.6%)、平板玻璃(-8.3%)、煤炭(-3.6%)。

  “削减产量是在去产能方面迈出的积极一步,但去产能尚在途中。”朱海斌称,在实践中,去产能受限于两方面的担忧。其一,去产能将导致大规模解雇工人,进而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二,关闭产能过剩企业将引发债务违约,可能形成金融风险扩散,并导致出现地方性甚至全国性的金融风险。

  对失业担心过度夸大

  去产能过程中,企业倒闭后会不会出现大量工人下岗,导致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朱海斌认为,与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相比,中国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面临的处境要好很多。国有企业员工数量已经远远少于20年前,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下岗的国有企业员工无法再进入就业市场,这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几乎无限。然而,随着中国适龄劳动人口自2011年开始减少,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部分领域劳动力供应不足。政府可以在技能培训与再就业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可以缓解去产能对就业的影响。

  建立破产保护机制

  大企业对于金融链条来说往往是核心环节,如果一个大企业倒闭,可能会造成区域性金融风险,这种担心减缓了去产能的节奏。朱海斌指出,目前倒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或中小型企业,江浙沿海一带中小企业倒闭时有发生。但国企领域并未出现太多倒闭现象,目前政府在国企改革的重点更多放在了通过行业整合或跨行业兼并来实现,不是关停经营不佳的国企。

  “而这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就会大不一样。”他称,企业破产倒闭意味着信用链断裂,而兼并整合却可以维持资产负债表和信用关系,避免对于金融体系的较大冲击。

  朱海斌指出,虽然货币政策有一定缓冲作用,可以通过降息来降低企业利息支出,让企业可以多熬几年,但常年向僵尸公司提供贷款只会挤压用于其他公司的融资(尤其是新兴领域),迫使政府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导致更大问题发生。

  在金融风险方面,朱海斌强调,要尽快打破刚性兑付,直接关闭一些复苏无望的僵尸企业。打破刚性兑付不意味着政府撒手不管,政府要建立一套清晰的破产机制(包括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明确破产程序以及破产以后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

  先去产能再去杠杆

  中国企业债务水平排在全球最高行列,2015年三季度攀升至GDP的124.5%。朱海斌表示,企业高负债,加之持续的PPI通缩与欠佳的企业盈利状况,成为最突出的金融风险。在私营部门违约上升的情况下,虽然银行加快了不良贷款清理步伐,但隐性担保现象仍非常突出。

  “政府对于违约的宽容度仍相当低。”他称,政府非常担心企业违约后可能通过担保、抵押与业务关系以及市场情绪转变而导致关联违约风险。这也正是政府倾向于将去产能与去杠杆区别对待的原因所在,即鼓励去产能但避免强制去杠杆。

  朱海斌表示,未来几年中国面临最大问题是怎么样防范去产能和去杠杆过程中出现经济硬着陆或金融风险。政府可能会尽量把去产能和去杠杆这分开来做,短期可能会更加关注去产能,在去杠杆方面至今没有看到任何迹象。

  他认为,未来两三年政府可能会先重点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未来三到五年企业杠杆仍然会进一步上升。当产能过剩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PPI从持续通缩中走出来时,会利好于企业盈利以及自身的金融风险。在此种大环境下,政府可能下一步会着手做去杠杆的事情。■

责编:朱惠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