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3月8日消息(记者 叶晓楠)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与世界各国文化与教育合作的广泛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国美术学子赴国外留学,并在近几年形成毕业归国的热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吴长江认为,由于这个美术群体数量日增,并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和扶持,因此,如何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值得思考,而且迫切需要解决。
吴长江分析指出,当前,尤其是留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美术留学毕业生,数量巨大,且所学专业与国内美术专业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方面,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很少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材料进行专业门类的划分,另一方面,他们又带回来许多国内美术教育缺乏的新兴美术专业门类。这种差异对他们的就业、创作、展览等行为活动造成一定的不适应,也为我们国内的美术组织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此,吴长江提出了六项建议:
第一、建立翔实的档案数据库。由留学生归国服务中心等部门,会同国家美术组织,对“海归”青年美术家信息进行分类登记,尤其注重对他们在海外的学习内容、擅长领域、取得成就、社会经历、就业意向、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专项统计,并提供给全国的社会美术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网查阅,建立共享机制。
第二,建立就业的双向沟通协调系统。也可以考虑组织相关的就业专场,尤其是对于致力于艺术创新和海外交流的美术组织、机构等单位,提供“海归”青年美术家的详细有效信息,同时为个人提供这些组织的用人意向和安排,在两者之间搭建渠道和桥梁。
第三,组织“海归”青年美术家熟悉国内情况。
第四,扶持“海归”青年美术家的创作。由相关美术机构跟踪调查他们回国后的创作情况,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提供给重要的美术馆、展览机构、专业媒体和重要策展人。
第五,提供相应的长期或短期授课机会。调动美术院校和教育培训结构,熟悉“海归”青年美术家的特点和成果,聘请他们在教学单位进行长期教学或短期讲座。
第六、发挥他们在对外美术交流中的作用。吸引“海归”青年美术家积极参与中外美术交流活动,发挥他们在留学国家和地区的人脉、关系、艺术资源方面的作用,为中国美术“走出去”拓展场馆、媒体、策划方面的渠道。
责编:侯兴川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