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引领经济变革:15领域出台330多项改革

2016-03-01 02:37:03来源:新京报
字号:

习近平引领经济变革:15领域出台330多项改革

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出京考察,就奔赴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这是经受“世界级难题”考验的三年:“三期叠加”、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这是激流勇进、攻坚克难的三年:中国经济在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过程中,稳中有进。

这更是认识深化、思想升华的三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国确立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新常态下,我们不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而是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可持续。

大逻辑

新常态理论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3年,曾经以两位数高增长牵引全球经济的中国,在遭遇连续十几个季度的增速放缓后,经济增速降到8%以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骤然降速,金融、楼市、地方债风险迹象逐步显现,不少人“慌了”:地方政府有“速度焦虑”,如何“下猛药”才能让速度回升?企业感到“转型迷茫”,节节下滑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底?公众也在忧心,会不会影响就业和收入、引爆资产泡沫?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全新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这一重要论断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进一步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然而,不解和质疑短时间内并未完全消散。唱衰中国的声音不时冒出来。

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种角度,一次次向世界讲述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表明中国将在新常态下稳中求进,转型升级,主动作为,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的话语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

新实践

速度换挡,中国经济向“双中高”迈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党的十八大明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个个调研现场,一场场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一个数字备受瞩目:2015年,29个省份调低GDP增长预期目标,“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成为社会共识。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总书记一语中的。从云南洱海“立此为照”,到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再到国际会议上,习近平多次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顶层设计,生态文明首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揽子硬措施陆续出台:空气“国十条”“水十条”“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实施……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2015年,轻工、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三成多。这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创新:2014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获专利数是2010年的3.4倍;家电行业10家主要上市公司获专利授权3.8万件,发明专利增长超8%。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14300亿元,占GDP比重连续三年超2%,投入强度居世界第二。

创新驱动,更助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迈向“中高端”。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年多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华为、联想、中兴、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技术行业领先行列。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了“大路货”,“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新动能加速集聚。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到54%,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强改革

25个月20次深改会 出台330多项改革举措

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出京考察,就奔赴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传递出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强烈信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25个月,20次深改会,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出台。中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改革全方位立体展开,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结构性减税力度空前,理顺事权关系,清理地方债务。着重运行效率,避免有限资金“睡大觉”,“营改增”全面实施,预计2016年可为企业减税近6000亿元。

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确权颁证,为“长久不变”打下基础;承包地“三权分置”,扩大了土地的权能;允许承包经营权抵押,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可以在土地上长期投入,也可以放心流转。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3亿亩,占32.3%。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

改革无禁区。从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一一砸开,见证着改革的勇气。

革除沉疴,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简政放权打响“当头炮”。三年多来,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实现预定目标;“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实现了网上“一条龙”服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了76%;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企业登记实行“三证合一”,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

价格改革全面提速。2015年9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价格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三年来,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力挺企业“降成本”;药价改革全面实施,剑指药价虚高;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中央定价项目减少80%左右……市场化改革大踏步迈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党中央提出:我们正面对着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既化解潜在风险,又增强内生动力,是当前和今后经济治理的“药方”。

“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

责编: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