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2015-11-10 16:28:31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海外网11月10日电:2013年央视财经频道制作的专题纪录片《大国重器》播出,在收视率飘红的同时,该片在回溯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奋进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成就和未来前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面临哪些挑战?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什么?中国如何完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核心技术让“市场风向”转变

近年来,一则广告打到家喻户晓——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凝结了无数格力人的心血。智能化霜技术、自动滑板门技术、G10变频技术、新型超高定速成压缩机、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25度超低温制热技术、……专利技术3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00多项,平均每两周就有一项新技术问世,每年投入科研费用占到10%以上,并且不设上限。在国内首屈一指的技术投入,还来了品牌的科技含量。曾几何时,因为没有核心技术,在向外国买技术的日子里“不议价”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心中永远的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是掌握了定价权。“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即使有钱有时也买不到货,一台偌大的电力机车,往往就被几个(进口)关键零部件‘吃掉’了。”时任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对媒体介绍,吃尽苦头后,公司终于在2009年完成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技术开发,产品不仅夺回了国内市场,而且海外市场供不应求。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不仅在“买方市场”获得了主动,也在“卖方市场”挺起了腰杆。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所说,“以前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对方)自然就把价格抬得比较高,所以最后你整个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

“强国指标”需要不断更迭

全球经济低迷的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这意味着中国是“制造强国”了吗?对于这个疑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直言:“我们现在装备制造业这些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规模上来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装备业的大国了,但是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时,一个中等个子的中国商人出现在习近平身边,介绍不远处的纯电动双层大巴和其从事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风生水起。比亚迪从电池技术的创新层面不断突破,在积累多年的实力之后,推出纯电动车E6,不仅获得了全球瞩目的关注度,更让“股神”之称的巴菲特进行投资。从比亚迪身上,可以看出创新是做大做强的根本。同时,国家高层也意识到,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提升,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水平。“传统能源公交车使用频率非常高,排量大,对环境污染非常大。欧美发达国家相对环保意识更强,执政者对改变这项污染的意识也很强烈。2014年,比亚迪甚至计划在美国、巴西等地建立纯电动大巴的生产工厂。”王传福说到。

比亚迪打开英国市场的基础,就是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比亚迪欧洲公司总经理何一鹏说:“比亚迪双层大巴展示了可靠的电池技术,值得信赖。”2015年10月22日,在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特别提到,要加快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创新,是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核心。

从“中国自造”到“中国智造”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国与国之间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目前制造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国博弈的核心。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独立地发展技术,更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可以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这一与时俱进的共识,在我国的石油、化工、汽车、电器、轨道交通等领域都有可喜的体现与落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视和善于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让人类先进技术成果成为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品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的DNA,让中国"自造"变成中国"智造",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核心。


责编:王腾

您看完此新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