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朱隽 赵成 丁汀)“法国葡萄园的合作社,一块葡萄园种多大面积、施多少肥、结多少果子,都有技术规定。如果要想提高中国农村的农业品质,没有技术的传播是不可能的,但是技术传播没有平台也是不可能的。”
“诺贝尔奖得主尤努斯,挨家挨户地帮助借不到钱的农民,虽然每家可能只是借一千块钱,但却能给农民很大的帮助。”
3月26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一场题为“普惠金融: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的分论坛,传递了社会各界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强烈关切,汇聚了业内大佬对中国农村改革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想火花。
“三农问题非常重要,重要到连续十几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都以它为主题。”“农村金融问题作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问题,一直受到重视,”分论坛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开篇就点明了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
“十一连增”、“十一连快”,这两个词,被与会嘉宾反复提及。说的是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帮你解读:一个说的是粮食产量,一个说的是农民收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十一年增长,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连续十一年增加。单说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一项,已堪称“奇迹”。
“奇迹”的发生自然与顶层政策的促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密不可分。而金融是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血液,“三农”发展难得的好形势自然也离不开现代金融业的有力支持。
“农字号”贷款增速跑赢GDP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3.3%,较2007年增长2.86倍,年均复合增长21.7%。观察这组数据,会发现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说金融资源投入扶持“三农”绩效显著并不过分。这一绩效的取得与农村金融改革关系密切。
博鳌亚洲论坛今日发布的《2015农村金融发展报告》指出,始于2003年的最近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集中表现是,农信社系统资金实力和经营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
10 多年来,随着2600多亿元政策支持资金落实到位,农信社的改革基本实现了“花钱买机制”的政策目标。伴随着合作金融的改革,商业金融的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已经扩大至19个省(区、市),政策性金融的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已于去年11月正式完成,邮政储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也在向前推进。
在普惠金融视角下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当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信贷投入增加,金融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情况不断向好,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之时,为啥还强调要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普惠金融提出来就是要让农民贷款容易,拿到的便宜。”自称为“泥腿子银行家”的海南省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用朴实的语言诠释普惠金融的含义。
应当说,与新时期“三农”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尚有较大差距,农村金融仍然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既然薄弱,就必须通过深入改革让它强起来。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核心的问题依然出现在供需不匹配上。一方面,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但“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此外,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遍缺乏,与现代新兴金融服务工具不断涌现之间也存在矛盾。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决定了提供涉农金融服务较其他商业性金融服务具有更大的风险,而中国目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信用意识的缺失,再加上缺乏风险转移、分担、补偿、处置的渠道和机制,造成风险向涉农金融机构集聚,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育和成长。
“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定位应该更加明确,形成合力,才有利于形成一个为农业发展服务的金融体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一直有这样的提法,农信社是金融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农业银行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则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出主体和骨干作用。小厨以为,字眼不同,它们各自承担的职责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农村金融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远看,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上述三支力量协同作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应在丰富县域金融体系,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的这六个字,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普惠金融的信心。”
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一是贷款难,因为农民知识的局限,很难和银行贷款人直接交谈;二是贷款利息高,贷款贵,农民害怕;第三个问题是抵押担保难,在物权法里面,农民的宅基地上破烂的房子都不能拿来贷的,因为不许让它来抵押担保。农民除了家里的破房子以外什么都没有,用什么去抵押呢?”说起农民的贷款难题,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的言语中满是担忧。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农村金融的“吐槽”,更多集中在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方面。普惠金融说到底,一要普,二要惠。所以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农村金融供给既要普及,又要优惠,核心是要让农民能够方便地拿到成本低廉的信贷资金。发展普惠金融可以说是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为了激励金融机构增强服务“三农”的积极性,2014年,央行于4月和6月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分别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今年2月,央行除全面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外,还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财税政策也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并实施农村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今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延长支持金融、保险机构涉农业务税收优惠政策,并将享受优惠政策的农户贷款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政策红利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环境。
其实,融资难的背后是抵押难、担保难、评估难。为了解决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金融机构正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实现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的抵押、担保权能。
中国的金融机构正为解决农村金融这一世界级难题努力着。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责编:姚丽娜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