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山更青 水更绿 天更蓝

2019-09-11 05:49:14来源:海外网
字号:

左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向 阳摄  中图:甘肃省民勤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图为当地农民在采摘万寿菊。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右图:迁徙性候鸟粉红椋鸟。  李 华/人民图片  本版资料整理:傅晓怡

·1955年,毛泽东发出在12年内绿化祖国的号召。全国立即开展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活动。

·1963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森林保护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首部有关森林保护的最全面法规。

·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

·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全球500佳”称号。

·1993年,全国人大设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后更名为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亿利资源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2017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形成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

化合作机制。

·2018年9月26日,中国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2019年3月,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迈穆娜·穆赫德·谢里夫称,中国治理污染河道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例。

在全球森林资源下降、气候变暖的今天,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绿色奇迹”: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量连续“双增长”,为全球贡献了1/4新增绿化面积,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丛丛新“绿”背后,演绎着更广大的山河巨变: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逆转;退牧还草让“风吹草低见牛羊”重现在内蒙古大草原;四川邛崃山的村民越来越频繁地邂逅野生大熊猫;不断扩大的生态红线以及国家公园、湿地等自然保护地,不仅守护了大美中国的绿水青山,还呵护了生物多样性的繁荣。

70载春秋,70度风雨,中华大地愈发生机勃勃,山川秀美。这与几代中国人孜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密不可分。

“青年们!把绿化祖国的任务担当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父辈们就开始撸起袖子,扛起铁锹,意气风发地走进荒漠、戈壁、高山,誓把“家乡变成花果山”“荒山变森林,空地变绿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60多年前那代人铺洒的绿色“海洋”,一直在大地深处流淌,浇灌出今天的锦绣河山:“魔方草方格”确保了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60多年畅通无阻;三代人在高寒荒漠上播种出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那时,“人定胜天”是每个人勇于改造自然的决心、耐心和恒心。

时光列车继续穿梭,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那个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

崭新的变化始于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认识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每逢下雨,不但街道整个的变成泥塘,而且臭沟的水就漾出槽来……流进居民们比街道还低的院内、屋内,淹湿了一切的东西。”老舍先生近70年前描写的又脏又臭龙须沟,经过长期生态治理和修复,已变成小溪清澈、绿草茵茵的金鱼池小区。如今,在中国,小到居民门前的一条河,大到矿山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长江大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保持、蓝天净土保卫战等重大工程,都在用系统的、尊重自然规律的方式进行全面修复和治理,其覆盖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巨,堪称世界之最。同时,一场场雷厉风行的环保督察巩固了修复治理成果,也强有力震慑了破坏生态环境之徒。

2018年12月30日起,全国首个城市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地方标准在深圳实施,此举打破了人们用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发展唯一标准的惯性思维。许多地方开始收获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的果实。据估算,中国绿色经济产值到2025年预计达12万亿元,约占GDP的8%。

绿色发展、系统生态观、史上最严环保监管……进入新时代,全新的理念、完善的制度、扎实的行动不断刷新着每个人的“三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看不见污染、听不见噪声、闻不见异味”的绿色工厂遍地开花;捡垃圾、低碳出行、环保公益的绿色生活日渐深入人心。

现在,不少城市布局的各式公园绿地让市民“开窗能赏景,出门能游玩”;乡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等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风光成为越来越多村庄的主色调。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环境让许多人对家乡充满自豪。席卷全国的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提升着全体国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华生态文明智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17年12月,塞罕坝与库布其一起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联合国官员赞叹说:中国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人类共通的生态文明理念。

“天地不私”,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也愿意以共享、互利、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爱情怀,为世界不断贡献新中国70年来凝炼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本期统筹:田晓明 罗  兰

版式设计: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1日   第 05 版)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山更青 水更绿 天更蓝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70年,五代人,一片绿

【海外版国庆特刊·生态篇】坚守才有好生态


【海外版国庆特刊·开放篇】开放的中国拥抱世界

【海外版国庆特刊·开放篇】开放,让中国更精彩

【海外版国庆特刊·开放篇】数说开放70年


【海外版国庆特刊·科技篇】70年,惟创新者强

【海外版国庆特刊·科技篇】科技步步高 神州日日新

【海外版国庆特刊·科技篇】中国添彩世界科创交响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70年,中国深刻改变世界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和平外交开启友好之路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大国外交引领世界前行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70年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笑迎未来

【海外版国庆特刊·外交篇】新中国外交大事记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迎接三农的“黄金时代”

【海外版国庆特刊·三农篇】袁隆平:我有一个梦想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工业大国 脊梁挺立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大国重器 中国底气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新兴产业 新意十足

【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70年工业化,那些难忘的“第一”


【海外版国庆特刊·小康篇】全面小康,一个不少

【海外版国庆特刊·小康篇】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

【海外版国庆特刊·小康篇】数读小康


【海外版国庆特刊·崛起篇】70年,大写的新中国

【海外版国庆特刊·崛起篇】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海外版国庆特刊·崛起篇】中国发展 全球点赞


责编:赵宽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