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

2018-05-10 16:44:29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凝重的背影,鲜活的生命。身着雨衣的军人站在峭壁上,挺立成山,坚定地伸出双手,托举起危难中的生命。永恒的瞬间,无声的历史。一图胜千言,传递着中国军民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最可贵的信心、力量和尊严。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 摄影:刘应华

致生命,以英雄的背影

■刘书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杨进

凝重的背影,鲜活的生命。身着雨衣的军人站在峭壁上,挺立成山,坚定地伸出双手,托举起危难中的生命。

永恒的瞬间,无声的历史。一图胜千言,传递着中国军民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最可贵的信心、力量和尊严。

当时,军事摄影工作者刘应华这幅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作品,迅速占据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版面,成为那场灾难中最具代表性的图片之一。“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摄影报道金奖、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金质收藏作品……这幅作品先后获得国内新闻摄影重要奖项20余项。2010年,荣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成为人类抗灾史上的共同记忆。

一段记忆,一篇史诗。经典之作,历久弥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来到照片拍摄地,走近新闻当事人,推开时间的窗口,拼起历史的碎片,触摸那穿越时空的力量。

以生命的名义,以军人的担当

山如刀劈形成了断崖,形成了一个约60度的峭壁。

翻过悬崖,更加触目惊心:山峦移位,河流阻断,道路被撕裂,路上横竖着滚落的巨石,倒下的大树……

即使过去了10年,陈进依然难忘那生死一刻——

汶川,特大地震,空军部队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5月13日清晨,1800余名空军官兵挺进重灾区。时任航空兵某团指导员的陈进,带领着60人救援先锋队,向距震中仅有10余公里的银厂沟挺进。

“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一名青年看见迎面走来军人,哭着指了指沟壑深处说:“那边还有很多人,救救他们!”

天色渐暗,余震不断。陈进把60名队员分组,轻伤员3人一组后送,重伤员5人一组后送,每一组都有1个人警戒观察。越往深处走,后送的伤员越多,先锋队的人越来越少。行至东林寺,陈进身边只有9名官兵了。

“救救我!”一名妇女蜷缩在断墙旁,灰头土脸,气息衰弱,她的脊背受了重伤,满口鲜血。官兵们急忙从废墟中扒出门板、条木、电线,做成了一副简易的担架。

头顶有飞石,脚下是沟坎。官兵们在废墟乱木丛中前进,拼尽全力保持担架平稳。此时,轻轻晃动,对于脊柱受伤的她都是折磨。

3个小时艰苦跋涉后,终于来到震出来的那道峭壁前。此时,峭壁前已聚集了近百副担架,还有上千群众。

时任某场站政治处主任唐先锋,立即指挥救灾官兵,拿起铁锹在悬崖上铲出一个个供人站立的小坑。而后官兵们分成两批,自下而上,在峭壁上依次站立,伸出双手,搭起了“生命的阶梯”。

一双手递给一双手,一步接一步,一寸连一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担架上,一名伤员转移走,目光又聚焦在了下一副担架上。

就这一瞬间,随队采访的刘应华按下了快门。

道路抢修畅通前,官兵们在这条“阶梯”上守了两天两夜。守在这里,就守住了一条生命的通道。据统计,通过这条“阶梯”转移被困群众8000余人,其中伤员600余人。

直到10多天后,陈进才第一次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这张照片。那名被救出的妇女,他们当时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


责编:周璇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