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2018-02-10 12:34:56来源:光明网
字号:

传承切忌形式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比如,江西、河南都有值得继承的传统文化,那么江西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江西的传统文化。同样的道理,中国、外国都有值得继承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还应分轻重缓急,区别不同对象,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效果。比如,近些年有人提出要恢复汉服,确实也有人在工作生活中穿起了汉服,还成了“网红”。汉服自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我们今天是不是真有必要恢复汉服呢?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件十分急切的事情,即使恢复汉服,也不是说每天都要穿汉服。现在流行的“汉服”其实是当时的礼服,即便是在汉朝,人们也不是什么场合都穿。史书上记载,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后,穿得就是窄衣短裤,而不是宽袍大袖的礼服,因为他们要干活,而穿上宽袍大袖的礼服干活就不方便了。今天如果恢复汉服,也应该将其作为礼服,可以在礼仪场合穿一穿,或者可以将博士服、硕士服设计成汉服。总之,不能一年四季、不分场合都穿。试想一下,在炎热的夏季,还穿着宽袖大袍的汉服挤地铁或下地干活,那身上还不得捂出痱子?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空洞地背一背传统经典或模仿一些传统的穿戴,那种传承其实是形式主义,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关键是进行创新性转化

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来说,如果我们只是把孝道理解为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其实是不够的。全世界哪个民族不尊老爱幼?这是人类普遍的美德。如果只是让青少年穿上汉服,天天向父母行叩头跪拜之礼,那根本不是继承孝道的正确方式。实际上,孝道的本质在于维系家族的精神支柱,保证家族和社会的繁衍,正如孟子所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命短暂,增加人口是很难的。所以,人口的多少,从小处讲关系到家族的繁衍,从大处讲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因为那个时候真的是“人多力量大”。而今天,即使子女不要孩子,父母也不会怪他们不孝顺。

今天的年轻人不生孩子,虽然父母不会怪罪,但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种种社会问题,让国家和民族失去“未来”。所以,在当代社会,生育孩子可以说是公民为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这样一来,传统孝道也就转化成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保证家庭和社会的繁衍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更是年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在当代社会传承孝道,要摒弃将“后”限制为男性的陈腐观念,那样可以保障男女平等。如果我们的后代从小就将孝道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就会将家庭和睦、生儿育女、尊老爱幼看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应尽的职责,那样他们对待生儿育女的问题,就不会仅仅从个人的幸福考虑。传承践行这样的“孝道”,就能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就是用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观念。

要强调的是,传承传统文化,切忌混淆“精华”与“糟粕”。有些人只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和它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所以对传统文化完全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观点无疑是不正确的。一种文化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部分,我们自然要传承弘扬。否则,抛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用,而完全把目光投向外国文化,那是舍近求远。有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一些浅显的学问,甚至一些糟粕的东西,都贴上“国学”的标签,视之为“精华”。比如说《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不过是古时的扫盲课本,虽然人们在解读时可以“丰富”其中的很多道理,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有多么适合今天的少年儿童。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认识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编:吴正丹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