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寒气袭人,许多市民纷纷走出家门“下馆子”。闹市区的锦城大道上,一家看起来不起眼的“岫云村汤馆”,成为近来当地人围坐一堂、暖意融融共享美食的新去处。
四川泸州纳溪区棉花坡镇金凤村的民房外,青年美工绘制荷花图案,在美化村貌的同时完成农牧产品“登墙揽客”。杨涛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孔雀乡,当地村民与度假村签订房屋租赁合同,采取房租入股分红的方式,将自家房屋租给度假村,每个村民每年最高收益可达5万元。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香气四溢,食客如云,“时光鸡”“年华猪”等农家风味展销区让人眼前一亮。只是少有人注意到,汤馆的门面上,还挂着一块“四川首家扶贫体验餐厅”的招牌——正是这块招牌,道出了它全部的秘密。
“截至目前,店面营业额累计已有400多万元,并带动近100个村、3000多户农户销售2800余万元农产品,其中贫困户1800余户,户均增收逾3000元。”汤馆“掌柜”李君的一番话,让人心中一惊——在它背后铺开的,竟是300多公里外的一个镇甚至县城脱贫致富的大道。
小小饭馆何来如此巨大的能量?它和扶贫又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招牌上的“岫云村”一探究竟。
1、小山村的体验店开到了大城市
从四川广元市苍溪县县城出发,在九曲回肠的山路上行车一个多小时,方才抵达我们的目的地——白驿镇岫云村。由村支书李君一手创办的一品一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藏在这层峦叠嶂的山坳里。
2010年,25岁的李君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大学生村支书。而当时的岫云村,是全市出了名的“空心村”和“吊车尾”,甚至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甫一上任,李君计划里的头几件大事都是关于脱贫的。
当年年底,精明强干的李君就四方筹集资金,打通了6公里的水泥路。然而路通之后怎样?除了散落的农房和留守的老弱病残,偏僻的山村似乎一无所有,凭什么致富?这成为困扰他的大问题。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