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下的博弈
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而这年年初的“跨年霾”曾使蓝天保卫战能不能打好被画上了问号。
同年4月,环保部宣布要派出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在京津冀地区督察一整年。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这轮史上最大规模的督察剑指京津冀及其周边的5.6万家规模小、分布散乱、污染重的企业。当年10月,不能稳定达标的小散污企业一律关停。
环保部这轮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环境执法”,抽调了来自全国的环境执法人员,几乎深入京津冀的每个村庄。环保人员采取“挂号、销账”的执法模式,与地方政府合力治理每一家企业。
淘汰“散乱污”这样的落后产能,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最终是要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伴随“散乱污”而来的质疑是环保影响了地方经济。
在环保部的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京津冀地区治霾是不是影响了地方经济,始终是记者发问的重点。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回顾2017年,最惊心动魄、压力最大的是整治“散乱污”引发的阵阵风波。
刘友宾说,“散乱污”原本就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或作坊,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对地方的经济贡献更是微乎其微。可整治“散乱污”却引起不少非议。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也说:“一些受到督察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大肆炒作环保影响经济、影响大宗产品价格等问题,给督察带来了阻力。”但环保这一步,绝对不能让。风波过后,那些“治污影响经济发展”“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说法不攻自破。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2017年年底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向来自全世界的顶尖环保专家介绍说,2017年以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2万家,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相关行业发展中“劣币驱逐良币”状况得到较大改观。
他强调说,从这个意义上讲,环保部门打的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攻坚战。
2017年环保部曾在河北文安召开“散乱污”整治现场会,文安县大地木业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2017年他的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锅炉改造和增加挥发性有机物粉尘收集设备。2016年,企业生产胶合板只有300多万张,但2017年生产了750多万张。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每张胶合板的利润也由过去的两元增加到十几元。
这家企业一年就把环保投入收回来了,企业主分析原因说,一是质量的提升,二是过去大量存在的“散乱污”企业,成本很低,恶性竞争,挤占了市场。经过整治,“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