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海外网专访蔡林涛
“生物医药技术正在从传统的化学药向创新药发展,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我们要以前瞻性、战略性需求为导向布局基础研究,为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医药所”)所长蔡林涛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说。
生物医药技术聚焦创新药 人工智能提供研发新思路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蔡林涛表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生物医药领域将迎来巨大变化。
“在生物技术方面,创新药发展将成为焦点”,蔡林涛说。近年来,创新药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至今,国家药监局累计批准创新药品82个、创新医疗器械138个,仅今年前五个月就已经批准了创新药20个、创新医疗器械21个,其中既有CAR-T、单克隆抗体等新生物技术产品,也有创新中成药。“在罕见病和基因治疗等精准医疗领域,比如针对肿瘤疾病的治疗,除了传统的化学药、小分子药,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一代生物技术会日益成熟”。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不仅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而且对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深刻影响。“在智能医疗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蔡林涛说。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集中在药物设计和靶点发现、基因组学和个性化治疗等方面。“它可以缩短找到合适的药物靶点和药物分子的时间,还可以快速筛选出合适的患者,缩短药物临床试验和上市的时间”。
目前,医药所致力于创新药的研发,也在计算生物方面布局。蔡林涛对“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医药非常看好”,他介绍,医药所成立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中心,计划建立一个多肽药物分子库,“这将有助于研究者发现一些全新的多肽药物,包括多肽/抗体偶联药物(PDC/ADC),促进该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加速成果转化 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实现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蔡林涛表示,医药所自2013年创立就一直坚持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
“目前我们孵化了12家公司,多项成果进入了产品转化阶段”,蔡林涛对医药所的成果如数家珍,12家企业涉及了生物制药抗体药、生物材料以及计算药物多个方面。建立了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SEC),形成了创新、转化、产业三位一体的垂直创新模式,成为深圳罗湖生物技术赋能大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和实践典范。其中一家专注于细胞治疗技术的公司成功入选了“2021中国医药创新种子企业100强”。另外,医药所还有多项成果正在实现转化,比如用于肿瘤类疾病治疗的TRAIL蛋白阻断剂已经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淋巴瘤的细胞治疗技术已经在全国超20家医院累计完成了100多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形成了一体化成果转化体系。”蔡林涛表示,这些创新成果的源头就是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关乎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基础研究需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蔡林涛还表示,“优化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都能为基础研究提供保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建设一流人才梯队
蔡林涛在采访中多次提及人才建设的重要性。他表示,无论是技术创新、基础研究还是成果转化,最核心的就是“建立人才梯队”“我们通过‘以才带才,以才引才’方式组建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制药科学家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团队,也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
目前,医药所是个500多人的一个大的团队,核心科学家(Pl)已达到75人,杰出人才占比36%,包括3位全职外籍院士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在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建体系、设专人、优服务的‘组合拳’,把‘人才事’办好,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蔡林涛说。
生物医药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领域,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队伍少不了国际合作,“我们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3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比如和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大学开展博士生、博士后联合培养,这不仅带来了学术上的碰撞,开拓研究思路,也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全球第二。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将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增长等方面都将迎来积极变化,对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民众健康产生正面影响。”蔡林涛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海外网 孙广杰)
责编:孙广杰、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