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原创 >

生态环境更优美 公共服务更温暖 发展活力更充沛

上海市民说:“格城市,阿拉真是越来越欢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11-06 06:35:00


俯瞰西岸自然艺术公园。
  采访对象供图

市民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的“蚕蛹乐园”游玩。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方伟向记者介绍自己在南站汇家居住的宿舍。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社区居民在长白228街坊的“熊猫饭堂”排队购餐。
  本报记者 李 贞摄

深秋时节的上海,气候宜人,最适合于城中漫步。黄浦江畔的户外咖啡馆里,市民游客悠然自得,闲谈小憩。静安区的老街巷中,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街边高大的梧桐树下,嬉闹拍照。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组团出游的爷叔、阿奶,兴致勃勃地拄着登山杖、爬上双子山,尽情享受秋日风光。这一幕幕和谐画面,生动呈现了“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景象。

近年来,上海市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持续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近日,本报记者跟随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我们的人民城市”专题采访,探访上海多地,看到了一座生态环境更优美、公共服务更温暖、发展活力更充沛的“人民城市”。

“一个公园,就像一面镜子”

“这个公园修得太好了!我们经常带小孙子来玩。”在徐汇区华泾镇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记者见到65岁的退休职工刘阿姨和她老伴儿一起,在绿地上陪着孙子开心地荡秋千。

采访当日,阳光和煦,公园的草地上,满是奔跑玩耍的孩子。

“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建设之初,就特别关注儿童友好建设与示范,将自然体验、研学教育、儿童娱乐和亲子互动融为一体。”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设计师贺文雨介绍,公园核心区3公顷绿地周围,有寓教于乐的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馆“树篱学堂”,孩子们可以在此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有以“蚕宝宝”形象为灵感设计的儿童乐园,供孩子们攀爬、娱乐;还有外观独特的“竹节虫”秋千、“刺蛾茧”探险洞等设施,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游戏中认识自然。

自今年清明节开园以来,西岸自然艺术公园迅速成为网红公园,节假日单日游客量最高突破3万人次。但几年前,这片绿地还只是一处临近外环高速公路的环城防护林带,功能远不如现在这般丰富,也少有市民会专程前来打卡。

2022年,公园在规划设计阶段,为更符合儿童玩耍需求,征集了许多来自儿童的意见和想法。“作为华泾镇最大的绿地公园,这里在改造之初,我们最先考虑的就是公园好不好玩。对此,孩子们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华泾镇团委书记陆慧说。

当时,华泾镇邀请来自8所中小学的40名学生,参与了“儿童友好公园建设”议事活动。孩子们利用暑假时间,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参与公园改建提案。他们提出的针对游乐设施、园林景观、环保设施等方面的建议,有许多被巧妙应用于公园实际建设中。

随着改建完成,公园周边的配套服务也愈加完善。刘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家在距离公园3公里外的一个小区。“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带孩子坐两站公交车,很方便就到了。公园旁边有大商场,吃的喝的都有卖。中午我们就在这边吃午饭,下午可以继续玩。一出来就能逛一整天,蛮开心的。”

“公园开放后,直接拉动了附近商场周末客车流的提升。”龙湖上海华泾天街品牌推广负责人张国诏介绍,与公园一街之隔的华泾天街商场,在公园开放初期,周末客车流约同比提升15%,商场的销售尤其是餐饮品牌营业额大幅提升。为满足更多游客需求,该商场过去1年焕新超过50家知名连锁品牌,并重新规划商场店铺布局,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我们还将面向公园一侧的外围商铺打开,加入一整排露营外摆,更好地与公园呼应,方便游逛完公园的顾客放松休息。另外,有些游客会到公园遛狗,针对这部分人群,我们打造了宠物友好类的活动和服务,比如开设宠物友好电梯、宠物友好店铺、宠物临时寄养仓等。”张国诏说。

在贺文雨看来:“一个公园,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而其演进也象征着我们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和深化。”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的功能变化,正体现了上海城市建设整体思路的升级。

近年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等文件,明确以“千园工程”“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为抓手,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和城市空间形态,以“公园+”、“+公园”探索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2021年5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至2025年,上海的公园与城市更加开放融合,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突破,“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基本建成,“一江一河一带”公共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建成开放环上公园32座,累计建成外环绿道约81.6公里,建成外环绿道驿站11座。“根据计划,到2025年底,环上公园数量将提升到50座,建成约105公里外环绿道、37座以上绿道驿站,力争打通70处以上绿道断点。”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张莹萍表示,环上公园功能提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生态森林为底、活力设施为点、贯穿绿道为线的连续的“环上公园群”,打造“自然、生态、野趣、静谧”的生态环境空间,满足市民对于“家门口的公园”的向往。

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看到有记者采访,越来越多正在游玩的市民围过来,抢着讲起这里的好。

“我们家门口的绿地,不仅景色美,政府还投入许多人力物力,丰富娱乐设施,现在让人流连忘返!”一名上海本地阿姨大声地告诉记者:“格城市,阿拉真是越来越欢喜!”(上海方言,意为“这个城市,我们真是越来越喜欢了!”)

“住在这儿,有了回家的感觉”

“温暖”是上海徐汇市政养护工程有限公司职工方伟对上海的描述。因为在这座大城市打拼的他,现在有了一处温馨、舒适的落脚地——位于徐汇区老沪闵路385号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南站汇家。

方伟今年40岁,老家在安徽宣城。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来上海务工十多年了,现在的工作是负责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去年11月,他和几名工友一起住进了南站汇家3104房间。

南站汇家是徐汇区针对来沪务工人员租房“远、贵、难”等痛点,面向维护城市运行、服务市民生活等职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市政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家政阿姨等,定向供应的租赁住房和床位。

记者推门走进方伟的房间,看到这是一间整洁、明亮的6人宿舍。床铺、地板都是实木的,衣柜、洗漱台、卫生间、空调一应俱全。窗外便是绿树,环境优美。

“我是这里第一批租户,感觉十分满意!”方伟回忆说,过去自己和工友都住在工地上搭建的简易宿舍里。“条件跟这儿完全没法比!那时候几十个人用一个大卫生间和澡堂,冬天夜里去上厕所,一来一回,脚冻得不行,都睡不着觉。”

而在南站汇家,外来务工人员不仅住得更好了,还能享受完善的社区服务。生活上,这里每栋楼都配置有公共厨房、公共洗衣房。为解决“吃饭难”问题,南站汇家引入社区食堂,提供菜品丰富、价格亲民的就餐服务。娱乐上,则配置阅览室、篮球场、会客厅等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这里还有专门的物业管家,提供资格申请、合同签订、安全管理等多样化服务,并随时帮助租户反馈居住意见。

“我们很多人都是骑电动车上下班。刚住进来时,院子里充电位只有十几个,不够用。后来我就提了意见,很快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院子里新加了好多充电位。”方伟说,“过去觉得自己就像一片浮萍,从工地下班回宿舍,只是收工。但住在这儿以后,有了回家的感觉。”

现在,方伟下班回来,常会打扫打扫卫生,维护房间整洁,真像爱惜自己家一样爱惜这间宿舍。

这么好的居住条件,租金贵不贵?申请流程难不难?

“目前,多人宿舍一张床位每月租金大约800元。通过随申办APP,外来务工人员可以随时在线上申请入住。”徐汇惠众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有限公司保租房发展部经理黄海燕告诉记者,南站汇家项目正式运营1年来,入住率已达九成以上。

“我们这里共有房源205间,其中150间单身公寓,55间多人宿舍,包含无障碍间、二人间、四人间、六人间四种户型,共提供床位254张。项目围绕‘家’的概念,从设计、品质、功能等多维度提升居住品质,目的就是让一线务工人群‘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黄海燕说。

为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关心关爱城市一线劳动者,2023年以来,上海市多部门推动“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而今,像南站汇家这样能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一张床”需求的地方,正不断扩容提质。

据上海市房管局住房保障处副处长姚文江介绍,去年,上海市试点从既有保租房中遴选首批25个项目,筹措床位1.1万张,覆盖全市16个区。目前,这些床位已全部向社会供应,月租金价格主要控制在500至1000元/床。截至今年7月底,整体出租率达80%以上。

2024年,“新增筹措供应3万张以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列入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我们通过从既有保租房中进行遴选、转化部分公共服务租赁性配套用房、新建和提标部分工地红线外临时集中居住点等方式进行筹建。截至10月底,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姚文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积极挖掘各类资源,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一批、改造一批、筹措一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努力让城市建设者管理者更有尊严、更加舒心地在上海居住生活和工作,让他们更好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温度”。

“未来怎么变,我们全程有发言权”

上海市着力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小楼,一大片绿毯般柔软的草坪,还有集餐饮、理发、商超等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中心——去年4月,改造后的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重新亮相,成为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杆项目,吸引周边大批居民前来购物、休闲。

街区的1号、8号楼建成为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墙上展出的一幅幅黑白老照片,详细展示了这片街区的峥嵘岁月。

20世纪50年代,为进一步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上海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俗称“二万户”。当年的228街坊就是首批“二万户”小区之一。

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二万户”住宅无法满足新的居住需求,开始逐步进行更新改造。2016年,228街坊被列为上海市城市更新项目。仅用106天,街道就顺利完成了原社区居民“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三个100%,228街坊成功实现整体协商搬迁。

搬迁后的228街坊,究竟要更新成什么样?决定权被交到了周边居民手里。

在建设过程中,当地街道组织社区规划师、高校专家团队、居民代表、物业管理团队、商铺代表等召开专题座谈会,还发放了1500余份调查问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力将228街坊打造成老百姓想要的样子。

很多老街坊提出,希望保留228街坊的原始风貌,同时增加社区食堂、记忆展陈、健身培训等功能。这些意见最终都成为了指导228街坊引入新业态的标准。

如今的228街坊“修旧如旧”,成为上海唯一完整展现“二万户”风貌的街区。社区里开办的“熊猫饭堂”,物美价廉,每天提供100多道菜品,其中6至15元的菜品占到了80%。社区内开办的健身中心,面向本社区居民提供会员优惠服务,每天接纳前来健身的居民超过300人次。

228街坊动迁居民池阿姨回忆起街区变迁历程,十分感慨:“眼看着这里大变样,越来越好了。未来怎么变,我们全程有发言权!”

这话,池阿姨说得有底气。

上海市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已建成36个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5700个人大代表“家站点”、1280多个政协委员“站室点”、110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累计收到群众建议35万件。公园休憩点、健身补给站、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是人民建议征集点。百姓对城市发展有哪些建议,可以在线下、线上随时提交。

杨浦区委社工部副部长薛敏介绍,在今年9月举办的一次专场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现场,围绕228街坊的建设完善,市民又新提出了11条建议。当前,关于增加残障人士坡道入口指引和厕所位置标识、增加内场歇脚座椅等建议已在整改落实中;关于片区化城市更新、进一步推进旧住房更新、增加人才公寓等建议,已纳入杨浦区长期计划和政策规划。

“我们将不断畅通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的问题、用协商的办法解决治理的难题。”薛敏说。(本报记者 李 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1月06日   第 05 版)

责编:李冉、李萌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