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广东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及举措。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实现“七连冠”。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4802.6亿元,总量保持全国第一,投入强度提高到3.54%。全省近400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
发布会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详细介绍了近期出台的《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和《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两份政策文件。她指出,上述政策法规的出台,旨在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
《实施方案》提出了放权、激励和保障三大改革任务,共八条重点改革举措。其中,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开展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不需报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同时,对转化的成果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并允许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在激励方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或转化收益,奖励成果完成人的比例应不低于70%,并鼓励探索给予成果完成人全部净收入、股权或所有权。此外,还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行政司法协同保护,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和法律专家队伍。
《工作指引》则是国内首个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的具有实操性的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文件,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和“谁来用”的问题,为成果转化活动保驾护航。
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建华介绍了广东省在推进高校落实相关政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情况。近年来,省教育厅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完善了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增加了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并推动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2023年,高校以专利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821项,合同金额达11.2亿元。
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余林分享了该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作为全国40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之一,广东工业大学积极探索具有广工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从体制机制、平台建设、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发力,打造高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运用模式。目前,学校已累计实施86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并成功实现转化,学校各协同创新平台获认定4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900余家,其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广东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颜国荣则介绍了省科学院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方面的经验。省科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创新设置了“直接赋权、过程赋权和提前赋权”三大举措,并打造了科研人员“技术股+现金股”激励模式和技术经理(经纪)人跟投机制。作为两项改革试点和政策叠加推进的试点单位,省科学院完成了60余项成果赋权并转化见效,全院“四技”收入连续5年位居全国地方科研院所首位,代表性企业“中科云图”由院士团队无人机遥感网技术孵化,已发展成该领域领先企业,估值超12亿元。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司法保护问题,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王晓明介绍,全省法院近年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司法支撑。其中,2023年省法院判赔额超千万元的案件共24件,并在62个案件中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发明专利等技术类侵权案件平均判赔数额约百万元。接下来,全省法院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质效,强化司法与行政协同保护,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司法力量。(徐江钥 蔡林聪)
责编:秦雅楠、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