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湾区速评丨从三个“三分之一”看世界技能大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20 20:19:22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日前在法国里昂闭幕。中国代表团在大赛全部59个项目中共获得36枚金牌,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均位居首位。其中,广东技能健儿获得金牌数量超全国金牌数的三分之一。

不止于此,本届世赛,广东共派出27名选手,参赛人数也占中国代表团人数超过三分之一。而根据广东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20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2万人,同样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三组有关技能人才数据的巧合一致,折射出大湾区技能人才领域哪些新变化?

参赛“粤军”人数之多,反映了广东产业基础之厚。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一名技能人才要顺利进入“国家队”,需要历经省、市、国家比赛的层层筛选。

而与其他竞赛不同,世赛选手除了理论知识要完备,还要充分接受来自产业一线的“滋养”:每一届世赛的“赛题”均源自产业热点,不仅考验选手的技艺,更考验其对产业发展的敏锐度和理解。不少选手甚至直接来源于产业一线,在备赛过程中更是多次到企业中参与实训,接受来自企业一线工程师的指导。

因此,世赛不仅是各国选手争金夺银的技术较量,更直观反映了一省、一国产业前沿发展的水平和实力。

梳理来自广东选手世赛参赛23个项目,其中不乏数控铣、数控车、增材制造、自主移动机器人、制冷与空调等广东制造业正在深度锚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广东参赛选手多,参赛项目多,正是广东“制造业当家”、以人才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发展这一路径的成果体现。

选手含“金”量高,折射的是产业前沿的人才“质”的提升。一名选手能够站在“世界技能之巅”夺得世赛金牌,其意义早已超越了选手一人之天赋和个人技术,背后展现的是所在团队对相关行业世界先进水平的充分理解,更反映了所在省、区在相关前沿产业的最高发展水平。

被称为“在钢铁上雕刻的艺术”数控铣技术,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世赛数控铣项目上,广东选手实现了金牌“五连冠”,这样“稳定”的成绩,正是广东数控加工、电子技术等多个工种的技术厚积薄发的体现。

而在本届大赛的六个新增赛项里,广东选手拿到了工业设计技术、光电技术和机器人系统集成三个项目的金牌。更充分说明了广东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育、产业发展的投入。于广东而言,瞄准的也并不只是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关注的更是奖牌背后,高水平技能人才对新质生产力所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也正是世赛冠军金牌真正的含“金”量所在。

高技能人才占比高,体现的是人才需求和产业结构之变。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大湾区部分先进制造业“结构性用人荒”日益凸显:一边是寻找工作、渴望在大湾区一展身手的年轻人,另一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而涌现出的大量新岗位却在虚位以待。“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在“制造业当家”的广东,破解就业难,提升人才技能水平,优化人才结构,让技能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变是关键。

如果将“高技能人才占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三分之一”这一指标,与另外两项超过“三分之一”的世赛数据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三者的占比同步扩大,数量同步跃升联系密切。更与广东以世赛为“标高”和引领,建立起规模宏大、转化力强的世赛体系不无关系。

每一场世赛现场比拼,都是一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产业前沿的新探索,由世赛选手带回来的“世赛标准”,也正在迅速融入技能人才培育的过程。

比如在世赛制冷与空调、CAD机械设计等项目上,广东就将世赛标准转化应用到10个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融入技工院校日常教学,由此深刻影响着新一代南粤工匠的培养和塑造;作为研究世赛成果转化的重要机构之一的中国(广州)研究中心,世赛标准在这里被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技术路径,指导全国技工院校103个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开发,成为更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的清晰导向。

将世赛“标高”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一枚枚世赛奖牌,泛起的是一个个足以影响行业发展的涟漪。

这几天,世赛选手凯旋,大湾区各地都以高规格予以欢迎和庆祝,对技能人才的热情,不只是对优秀的崇尚和对顶尖工匠的敬意,我们更要看到三个“三分之一”的“量变”之外,大湾区对人才培养的关键“质变”。(总台记者 林丽丽)

责编:王陈逍遥、姚凯红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