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博览 >

绿链国际合作基金成立 中蒙阻击沙尘携手植绿公益项目启动

央广网 2024-08-28 09:18:02

央广网北京8月27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8月27日,共建生态安全屏障与绿色发展学术会议暨中国绿发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会议以“阻击沙尘 共护家园 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推动公益机构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织跨国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行动等议题展开交流。会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举行揭牌仪式,中蒙防沙与绿色发展典型示范生态科技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1724808043886152.jpg

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创会理事长胡德平表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换交易,这种交换就是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一旦这种交易出现“赤字”,给大自然带来严重透支,那么,任何人类活动的所谓“红利”都一钱不值。“希望绿链国际合作基金能够聚合更多的企业,共同关注绿色发展公益事业。”

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科学委员会主席孙鸿烈表示,我们不仅要设定目标,更加需要实践与逐步落实,希望选择几个典型示范区域,研究如何科学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主席、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锁成在主旨报告《中蒙共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与绿色发展模式》中介绍,2016年至今,中蒙开展数次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2023年8月中蒙联合科考寻找蒙古高原西北部蒙古国沙尘暴源头。中国科学院与蒙古国科学院在蒙古国乔伊尔开展植树种草防沙工程、在乌兰巴托东南部的戈壁苏木贝尔省联合建立生态防护带建设与林木种植防治沙漠化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研究与建设示范进展。

蒙中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蒙古国科学院地理与地球生态研究所所长阿维尔梅德·达施策仁在《蒙古国的环境挑战与学术合作》报告中介绍,为应对气候变化,蒙古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2030年前完成“种植10亿棵树计划”。他表示,气候变化挑战是跨国界问题,有必要扩大国际间科学家的协作,包括与公益组织如绿链国际合作基金的合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副主席王卷乐在《蒙古高原灾害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变化适应》报告中建议,可以在公益机构助力下,搭建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大数据共享与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允许各方合作者可视化了解其公益捐赠所带来的场景变化,为蒙古高原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1724808106599625.jpg

绿链国际合作基金揭牌仪式(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在中国绿发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成立大会上,国务院参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谢伯阳,为董锁成颁发中国绿发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首席科学家聘书。

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介绍,发起设立绿链国际合作基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弘扬“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的一项切实举措。

揭牌仪式上,中国绿发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管委会主任吕彤羽,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高级工程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顾问、绿链国际合作基金管委会副主任陶宝祥,《中国民商》杂志执行社长、绿链国际合作基金管委会副主任张立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常委、绿链国际合作基金管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宋玮与参会者见面。

揭牌仪式后,全国工商联纸业商会秘书长张慎金,抖音集团副总编辑、头部内容中心总经理辛艳,中青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卢丹等作大会发言。

1724808127565909.jpg

公益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中国绿发会绿链国际合作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蒙古国科学院地理与地球生态研究所三方代表举行公益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按照计划,合作方将联合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戈壁苏木贝尔省等政府部门,在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国沙尘暴向南必经之道共同建立国际防治荒漠化试验基地,吸引全球企业、院校、机构、个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植绿防沙科学实验基地和绿色发展典型示范区,合作建设环境生态监测体系,开展科研、植绿、交流、生态教育等公益活动。

绿链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暨绿链国际防治荒漠化蒙古国试验区基地、蒙古高原沙尘科学监测系统网络公益平台,能够于2026年在公益项目所在国蒙古国举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7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展现在全球190余缔约方代表面前。

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办,绿链国际合作基金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承办。

责编:秦雅楠、卢思宇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