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览中,观众正在看展。
谢婧繁摄
展览中的华工照片。
谢婧繁摄
法国北部,诺莱特华工墓园,芳草如茵,洁白的方形墓碑静静伫立。仔细观察墓碑可以发现,有的墓碑上用中文刻着逝者的姓名、籍贯以及“勇往直前”“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一些墓碑上则没有姓名,只有一串数字编号——这是许多华工当时的身份编号。这座修建于1921年、欧洲最大的一战华工墓园,长眠着800多名一战期间遇难的华工。
近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览上,展厅复原的这一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展览中的500多幅照片、80余件实物诉说着百年前华人远渡重洋、以工代兵、埋骨他乡的故事……
走近历史,缅怀华工
步入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展板上几个笑容可掬的华人面庞。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在战争间隙簇拥到相机前留下的珍贵瞬间。
此次展览分为华工招募、远涉重洋、战勤保障、异乡生活、战后遗留、东方欲晓、追忆华工、华工故事等8个章节,汇集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山东华侨博物馆、威海市博物馆(威海市一战华工纪念馆)和潍坊市坊子区博物馆馆藏的一战华工相关照片500多幅、实物80余件。
“一战华工中的大部分人是齐鲁大地上的普通农民。他们为了家庭能有更好的生活,加入华工队伍。他们都是小人物,他们的故事体现的却是大历史。”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说,长期以来,一战华工的历史功绩与巨大牺牲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希望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山东华侨博物馆共同策划的此次展览可以带领大家走近那段历史,感受华工的艰苦与斗争。
“此次展览凝聚了我们团队与学界、文博界和海内外侨界的多方努力,是一次经过长期积淀打磨并融入最新研究成果的精品展。”山东华侨博物馆馆长邢红霞介绍,此次展览以2013年山东华侨博物馆策划的一战华工展览为基础,增加了2018年以来的学界研究成果和文博界馆藏更新,汇集了10余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学术机构捐赠和收集的照片、史料与实物。比如,此次展览中生动、清晰、数量可观的照片都来自跨越大洋的慷慨捐赠,包括华工后人约翰·德·路西与加拿大陆军医疗队上尉之子大卫·利文斯通的无偿捐赠。此外,山东华侨博物馆近年来先后赴济南、青岛、淄博等地寻访一战华工后裔,举办一战华工后裔座谈会,挖掘一战华工历史,更新和丰富了此次展览的内容。
研究历史,提升关注
“不避枪林弹雨,何畏电火飞艇,直接助战,宿露卧风。”一战华工蒋镜海笔记中的寥寥数语,书写出了一战华工在战争中面临的危险。一战华工的故事,在学界、文博界和媒体界数十年的挖掘研究中,日渐清晰。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4万中国劳工被英国和法国招募到欧洲战场,成为“一战华工”。尽管招工合同声明华工不参与战事,但是华工被分配到的工作大多与战事直接或间接相关,被派往的地点也大多靠近前线。他们承担起运输军需、疏通道路、挖建战壕、修理武器等后勤保障工作,并参与了战后重建。在这个过程中,2万多人牺牲或下落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俊义认为,大批华工到了欧洲,此后回到中国,为当时的中国民众打开了一扇与世界连接的独特窗口。值得一提的是,一战华工为中国百年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播下种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里都能感受到一战华工的潜在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关纪念活动的举办,14万一战华工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其作出的贡献与历史地位也逐渐得到认可。
2017年,英国主流媒体首次制作纪录片回顾这段历史,肯定华工对一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同年,比利时一城市竖立雕像,以纪念华工在一战中作出的贡献。2018年4月,来自中国、法国和英国等国的各界人士齐聚法国诺莱特华工墓园举办一战华工纪念活动,向战争中死难的华工致敬。2020年7月,中国首个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在山东威海开馆,纪念百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从这里登船远航,赶赴前线。
张俊义认为,近年来,一战华工逐渐受到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社会对一战的反思热潮推动了相关研究,尤其在一战百年纪念期间,西方学界组织了大量学术会议和研究项目,一战华工受到了更多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学界对一战华工的研究工作,如2018年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工与一战研究”立项,推动国内学界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此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海外侨界的努力,也为提升公众对一战华工的认知度,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珍惜和平,共赴未来
“迨行至街市间,已人山人海,男女老幼,军士人民,各色人种混在一起,互相握手,时或唱歌,时或欢呼。”这是华工译员顾杏卿在一战停战当日写下的日记。字里行间,描绘出大家为和平的到来欢欣鼓舞的场景。
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始终如一。时至今日,华工的事迹与精神仍然能引发观众共鸣。
欧洲福建社团联合访京团受邀参观此次展览。比利时福建商会会长翁武旗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随着法国等国家开始举行相关纪念活动,他才逐渐了解到一战华工的牺牲与奉献。“我在国外打拼,懂得其中的艰苦。现在如此,更何况那个年代的华工。”他说,“这次参观后,我想回到比利时协助国内博物馆搜集比利时一战华工的相关史料,希望能让一战华工的形象更加丰满。”
“这个展览圆了我多年的一个梦。”年近90岁的华工后代崔树义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搜集一战华工的相关资料,希望能追溯祖父崔志卿在一战期间前往法国担任华工译员的来龙去脉。“这个展览不仅告慰了先辈英灵,也让我们倍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他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今年9月1日。(高乔 谢婧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7月10日 第 08 版)
责编:王陈逍遥、卢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