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原创 >

河北滦平驻村手记——

这里的农事正火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6-24 05:55:15

图①:郝术云的养殖大棚里,小鸡正在啄食。
图②:饲料运输车正向养殖户的料仓输送饲料。
图③:安子岭村的养殖大棚。
本报记者 康朴摄

图④:红旗镇南白旗村千亩梨园风光。
图⑤:杨士红为梨树疏花疏果。
图⑥:刘占坤向记者介绍草莓苗长势。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朱金宜摄
图⑦:记者(右)在西瓜大棚里学习为瓜蔓整枝。
程静静摄

长山峪镇安子岭村发展特色养殖

“养‘合同鸡’,心里踏实”

本报记者  康  朴

连下了几天雨,好容易放晴。吃过早饭,从房东家出来,我朝西北走去。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长山峪镇,一条蜿蜒平整的柏油路伸进安子岭村的山沟沟里,几排灰色大棚就坐落在公路边,村里的养鸡大棚多聚集在此。

“今儿个来这么早哇!”养鸡大户郝术云热情地招呼。

“这不听您说技术员要来,晚了怕赶不上学技术喽!”我说。

“还没到呢,你先进来,看看小鸡有啥变化!”郝术云走到智能化中控台前熟练操作:“在这可以分区调节鸡棚温度、湿度、风量、光照,还能自动下料,有了智能化设备,养鸡轻省多了。”

中控屏幕上,最佳室温26.7℃,平均室温27.3℃,一区27.2℃,二区温度26.8℃,三区温度27.9℃……关键数据一览无遗。

走进鸡棚,6列3层鸡笼整齐排布。“日龄大了,吃得快,一天得添两回料。”郝术云打开自动喂料车,车子缓缓前行,饲料均匀地落在食槽中,毛茸茸的小鸡迅即探出脑袋不住地啄食。

只20多分钟,2万多羽肉鸡的饲料就投完了。“以前投料、添水、除粪、控温都得自己动手,一天下来,累得直不起腰。到了晚上也睡不踏实,一夜定好几个闹钟。现在添了一整套自动化设备,饲料塔、自动喂料车、湿帘、自动传粪带咱啥也有,方便多了。”郝术云说。

郝术云和丈夫从2009年开始养鸡。过去,两口子几乎24小时泡在鸡棚,一天下来,走得脚底板疼,到了晚上也睡不了整觉。冬天,每过2小时还要给锅炉添一次煤,更是累得人直不起腰。

郝术云从来不敢大意:“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

经过数年积累,郝术云翻盖了鸡棚,彩钢瓦换成了如今的钢结构大棚,养殖方式也由地养改为三层笼养,肉鸡住进“楼房”,养殖规模翻了两番还多。

得益于自动化设备的帮助,2.6万多羽肉鸡的大棚里闻不到多少异味。“传粪带每天要运两次,及时清理,再收集起来发酵变成有机肥,不污染环境,还能产生经济效益。”郝术云说。

说话间,华都食品有限公司畜牧技术员秦忠驱车赶到。

“秦经理,有记者来跟你学习呢!”看见熟悉的身影,郝术云喊。

“听郝大姐说,您指导得很好。”我诚心诚意地说。

像郝术云这样的养鸡户,安子岭村还有易少铃、王春生、张凤萍、周自桧、王少禄、于硕等几户。他们的肉鸡存栏量都在两三万羽。秦忠每周都要来一趟,上门提供生物安全、卫生防疫、养殖技术等方面的指导。

“他们效益好,我也有奖金。村里几个养殖大户里,郝术云家规模不是最大,但效益最好。”秦忠说,“每出一茬鸡,我们都统计欧益指数,她经常排第一。”

“啥是欧益指数?”我疑惑。

“就是几个数据的综合,成活率、体重、料肉比,还有……对了,还有日龄。”郝术云抢答。

秦忠笑了,“知道为啥人家养得好了吧!”

再过两周,这些肉鸡就出栏了。对养鸡,郝术云心里有本账:一年可出栏4到6茬,刨去饲料、鸡苗、电费、运费等各种成本,收益能有10多万元。

秦忠走到数字化操作台前:“通风量有点大,给你调低点。控制好温度湿度,及时清理粪便和残存饲料,防止细菌滋生。”

“你放心,都严格按要求来的!”

“别看现在养得好,赚了钱。”秦忠打趣:“刚开始你心里不也没底?”

被“揭了底”,郝术云脸腾地红了:“心里没底的可不止我们一家!”

郝术云说的“没底”,总结起来就是“三怕”:怕自己没技术没经验,养不好;怕没稳定销售渠道;怕价格浮动过大,辛苦一年不赚反赔。

安子岭村曾经面临的状况在滦平很普遍。这里地处燕山山脉,山多地少,一度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经济基础薄弱。

怎么办?做强特色产业。滦平县花大力气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并发展起包括饲料、运输、屠宰、深加工等在内的整条产业链。

华都食品有限公司跟农户签合同养鸡,从育雏到保价收购,一条龙合作。温湿、饲料、防疫……鸡怎么养,公司有统一标准,不仅给养殖户做培训,每周技术员还来鸡棚指导。

“村干部带头养了一年就挣钱了,我们也下决心干起来,很快就回了本。”郝术云说,“养‘合同鸡’,心里踏实。”

临近中午,一辆大卡车开进郝术云家院子。这是一辆散装饲料运输车,10来米长。

“来得正好,料快吃完了!”郝术云顺着爬梯爬上饲料塔顶部,打开仓门。司机叶士林跳下车,扯出电线,接通电源,拿出遥控。8米多长的绞龙上升、左转,等出口对齐料仓入口,叶士林打开饲料车闸门,绞龙里便传来哗啦哗啦的声响——饲料开始送入料仓。

“你瞅咱这车,一只手就能操作,密封性也高,减少饲料和外界接触,养殖户用着放心。”叶士林还有两台这样的饲料车,雇人开。

不一会,绞龙里变成了呜呜的声响——卸料完毕。叶士林说:“这回卸了两仓,10吨。”

“还是35块钱一吨吧?手机上给你转过去。”郝术云不无得意地说,“可别小看养殖户,我们的成本就是人家的收入。生产、运输饲料的,分笼的,逮鸡的,运鸡的,检疫的,屠宰的……一条产业链,连着千家万户,我们也养活着别人呢!”

据了解,滦平全县有33万人,大约1/10直接或间接靠肉鸡这条产业链吃饭,其中有3000多户农户从事肉鸡养殖,平均每户年收益达10万元。

在我蹲点的安子岭村,除了几个养殖大户,还有几名村民在华都屠宰场上班,另有一名村民是该公司的班车司机,每天负责接送村民到县城上下班。

目前,安子岭村的几个养殖大户加起来,一年能出栏肉鸡65万只。此外还有规模化牛场2个,猪场3个,养殖已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郝术云家原本生活困难,近年靠养鸡脱了贫,还供出个大学生。劳作虽辛苦,她眼中总是生活的美好。看到公路旁梨花盛开,郝术云在朋友圈写道:“春暖花又开,梨花似雪白。花开正浓时,妖娆又多彩。”雨过天晴,她又感叹:“这天蓝得真可爱!”

红旗镇发展规模种植产业——

“把地种好,土就能生金!”

本报记者  朱金宜

从河北省滦平县城出发,一路穿山过隧,快到红旗镇的时候,路面上的大货车渐渐多了起来。

“这么多车,拉的都是啥货?”我抛出了此次前来驻村学习的第一个问题。“十有八九是铁精粉。”红旗镇党委书记金成笑着说,“我们红旗(镇)是宝地,山上有钒钛铁矿,‘挖土’就能生金!”

正说着,车子一拐,下了高速,进了桥头村的地界。我来时已是农历四月,村口一片紧挨高速路的农田绿意盈盈。或许是看出我对这片作物的茫然与好奇,金书记开口介绍:“这片地种的都是土豆。”我脑筋一转:“您说‘挖土’能生金,那挖土豆能不?”金书记又笑了:“这你可得去问老范。”

老范名叫范云红,今年59岁,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过去老范在这片地里种过麒麟西瓜,可甜了,连大沟村的人都来找他买瓜。”桥头村村支书冀海洋介绍,老范是隆化县人,前些年租了村里100多亩地,把规模种植搞得有声有色。

为了保持土地菌群生态平衡,提高复种率和收益,老范今年在桥头村的地里改种马铃薯,将西瓜大棚转移到了河东村。大棚占地200多亩,老范就近搭起板房,吃住都在这里。

一听说我和驻村同事是从北京过来的,老范说:“我原来在顺义搞了12年的水果批发,还在昌平种过蔬菜呢。”

“那为啥从北京回河北种地呢?”我问。

“一来北京的地租贵,二来我年纪大了,总想着落叶归根,滦平离隆化又近,守家待地,心里踏实,还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老范告诉我们,2016年,他返乡务农,在隆化县和滦平县红旗镇租用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始探索规模种植。

凭借着在北京积累的市场经验,老范选中了麒麟西瓜。“一开始我看着这瓜个头不大,怕不受欢迎,后来发现好吃又能卖上价。”老范说,种瓜全过程都离不开人,从铺设地膜到除草打秧,多的时候每天能有四五十人忙活。“在隆化老家,我一个人就带动了60多个贫困户增收。”老范的脸上满是激情与自豪。

我们一边聊着,一边跟随老范走进瓜棚。临近中午11点半,大棚里暑气正盛,几位大姐正忙着为西瓜整枝,去除多余的侧蔓。

“快晌午了,别干了,我请你们吃饭吧。”老范对大姐们说。

“那可不行,必须弄完,我们心里都计划着呢。”一位大姐抬头答话,看到了我和驻村同事,怔了怔。

“那我给你们带来俩帮手,一起干!”老范把我们往前送。

“真是来干活的吗?”

迎着大姐狐疑的目光,我小心走到她身旁,生怕踩坏了瓜秧。“确实是头一回干,您快教教我怎么‘打杈’(方言:整枝的意思)。”我心想,幸好刚跟老范学了这句“瓜棚黑话”。

大姐姓杨,是红旗镇南白旗村的村民。“这儿离我家不远,闲了来帮帮忙,一天能赚两三百元。”杨大姐一边教我,一边算起今天的“工作账”:一根藤供一个瓜,一座大棚要理出300多个瓜的藤蔓,两人合作,一小时就能理完一棚……

从生涩到熟练,我手上的动作也快了起来。“对,‘杈’就得这样‘打’。”杨大姐说,“别看我们这儿好多人都去矿上打工了,但地可没荒下,我们村里还有个果园子呢,1000多亩地。”

杨大姐所说的果园的主人也姓杨。“好几年了,都不像今年似的,结了这么多果!”在南白旗村西沟自然村的一片坡岭上,果园主人杨士红正在为一棵梨树疏花疏果,“咱们的梨不论斤卖论个儿卖,品质好着呢。”

“咱家的梨有啥特别之处?”

“这梨名叫‘福见喜’,我给你看看照片。”杨士红掏出手机,向我展示成熟后的梨。出乎意料的是,这梨不黄不绿,而是粉红色的。“40片叶子为1颗梨供应养分,才能长成这样。”杨士红说。

据红旗镇副镇长于洋介绍,这片山地上曾有一座老梨园,但种植的品种较杂,挂果率也不高。2016年,杨士红和朋友一起成立合作社,接手老梨园,并租赁210多户同村乡亲的土地,通过高接换优、补植补造等方式,建起这座拥有3万余株果树的新梨园。

过去,杨士红从事建筑行业,干一个项目就能结一次款。“种果树可不一样,树种下去,三四年才能挂果。”他告诉我,从平整土地到寻找优质品种,从供水供电到施肥打药,从补苗除草到套袋采摘,自己在园子里一干就是8年。起初一起创业的朋友相继退出,只剩他仍在坚持。“投入多了,有感情了,我舍不得这片园子。”

去年,在滦平县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杨士红逐步在果园里探索“果+药”“果+蜂”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利用果树下方的空地,套种中药苍术450亩,养殖蜜蜂30余箱。

“有了蜜蜂授粉,果品质量和产量都能提升,还能再多一份卖蜂蜜的收入。”杨士红说,为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县里还为每亩地提供1000元/年的补贴,指导果农铺设滴灌设备、覆盖地膜,组织果农前往河北安国、乐亭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

今年,在梨树林对面的山坡上,杨士红还尝试利用山杏的枝干嫁接培育西梅,拓展果园的品类。粗壮的杏树枝干上,细长的西梅枝条正在吸取养分。“这里开出一朵花!”我惊喜地发现白瓣黄蕊的西梅花绽放枝头,杨士红凑近一看,也露出笑容:“我天天在园子里,都还没注意到。开花了就好,开花了就好!”

据了解,通过果树种植、林下经济等方式,杨士红的果园已经带动周边农民120多人就业,其中21人固定务工,人均每月增收2500元以上。

近年来,红旗镇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以租赁方式发展规模种植农业,有序流转土地3500余亩,种植娃娃菜、土豆等蔬菜,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草莓、西瓜等水果,带动临时务工1800余人次,人均增收1500元,推动农业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去年娃娃菜一出菜地就被抢收,收购价9毛钱一棵,一亩地有8000棵,一季菜就能赚不少钱!”在红旗镇红旗村,种植大户刘占坤因看好当地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种植了600多亩娃娃菜,收入喜人。

今年,刘占坤用100亩地培育草莓苗,到了秋天,这些草莓苗将被移栽到山东等地的大棚,成长为冬季草莓,为老百姓的“新年水果盘”添上喜庆的红色。

“这两年越干越觉得乡村是发展的热土。”望着地头已经“翻过肚皮”、向阳生长的草莓苗,刘占坤感慨道:“只要肯下功夫,把地种好,土就能生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4日   第 05 版)

责编:王陈逍遥、姚凯红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