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原创 >

三部门部署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

拓宽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渠道(锐财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6-17 04:12:51

6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增强质量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拓宽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渠道。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构建金融赋能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进加快建设质量强国、金融强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破解质量信息不对称难题

质量融资增信是指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质量要素为依据而建立的增信机制,旨在为具有较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田世宏表示,质量融资增信瞄准广大企业和金融机构当前在融资增信上的关注点,找准拓宽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增信渠道的突破点,是质量和金融协同联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

从融资增信供给侧看,帮助金融机构破解了质量信息不对称难题。这项工作的关键是推动质量信息的互通共享和分析评价。通过建立健全质量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便于金融机构动态、全面掌握企业的质量信息,帮助金融机构为企业进行精准“质量画像”,降低融资风险。

从融资增信需求侧看,加大了对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这项工作创新了融资增信的新模式,帮助广大企业尤其是优质中小微企业突破原有的传统贷款方式,开辟了通过质量要素融资增信的新路径,提高了优质企业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

从融资增信的供给和需求的适配看,充分发挥了质量与金融工具的组合作用。三部门携手推进这项创新工作,推动质量工作与金融工作的协同配合、互相促进,让质量要素信息架起连接广大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桥梁,让优质企业找得到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对接优质企业,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满意度。

明确5个方面要素范围

质量融资增信工作如何开展?《通知》明确了相关要素范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张蕾蕾介绍,质量融资增信要素包括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和质量创新等5个方面,是贯通整个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的关键所在,决定了质量融资增信的成效。

具体看,质量信用主要包括企业的质量信誉评价、信用信息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等情况,是企业经营稳定性的体现;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首席质量官的设立以及获得的政府质量奖等,是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的体现;质量品牌主要包括品牌的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力的体现;质量基础主要包括企业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能力和资质,是企业基础实力的体现;质量创新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攻关成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是企业未来发展潜能的体现。

张蕾蕾表示,各地要对照质量融资增信要素范围,在依法依规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质量要素信息共享通道和相应工作机制,把企业名单和质量融资增信关键信息共享给相关金融机构,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精准度,推动解决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质量信息不对称问题。

更好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对银行机构来说,怎样运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更好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二级巡视员李晓文介绍了4项工作——

建立评价体系。银行机构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健全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纳入信贷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合理分析评价企业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创新发展能力。

健全工作机制。银行机构要根据市场监管等部门提供的企业名单和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积极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色和经营优势,探索质量融资增信业务发展模式,强化业务全流程管理。

完善产品服务。银行机构要依托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为企业量身定制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授信额度、利率、融资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体现差异化安排,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程度,支持企业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

加强风险防控。银行机构要建立健全质量融资增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落实好还款来源,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加强贷后管理,动态跟踪企业经营状况、风险水平和质量融资增信信息变化,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做好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加强与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动协同和信息共享。(记者 邱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7日   第 03 版)


责编:庄鹏泽、张荣耀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