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原创 >

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6-17 04:36:39

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提升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安徽省合肥市四河小学联合合肥市文保中心、庐阳区文旅局开展“文物守护者”暨文物修复体验活动,学校将课堂“搬”进遗址公园,组织学生体验模拟文物修复工作。图为在合肥市三国新城遗址公园诫子学堂,学生跟随文保专员对破损的陶罐进行修复。葛传红摄(人民视觉)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展览“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6月8日在辽宁沈阳博物馆开展,观众正在参观。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6月8日,观众在山东省滕州汉画像石馆参观。新华社发(孙 杨摄)

日前,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主会场系列活动在京山举行,新建成的苏家垄遗址博物馆开馆。图为该博物馆展出的展品。来源:《荆门日报》

今年6月8日,中国迎来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沈阳举行。除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外,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组织开展73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活动。    

“从小,我总是会好奇地向父母追问,我们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带我来到牛河梁遗址,告诉我,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大后,我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壮丽的故宫、神奇的三星堆,我忍不住追问,是谁创造了如此灿烂壮阔的文明?老师告诉我,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绵延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它们,我仿佛与祖先面对面地交流,让我震撼和感动。”今年6月8日,中国迎来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沈阳举行。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学生、辽宁省博物馆小小讲解员崔子航在开幕式上的讲述,正是活动主题“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的生动注脚。

共话文物保护之道

作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重点配套活动,“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分享于6月8日在沈阳举办。与会嘉宾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守护传承长城文脉、智能计算与文化遗产、文物建筑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共话文物保护之道,共商文明传承之策,为搭建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推动文化遗产事业成为全社会共同事业提供经验思考。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表示,要坚持“大保护”,推进文物法律法规建设,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健全国家文物督察制度,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在守护文明瑰宝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实证“大历史”,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物科技攻关,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在传承文明基因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塑造“大格局”,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走深走实,加强中外联合考古、古迹修复、文物展览等合作,健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体系,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管理,在深化文明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关注的是如何在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间寻求相容并存的关系,赋予文物建筑合理的功能,既维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将文物建筑再次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成为具有活力的、与城乡共同发展的一部分。

据曹劲介绍,在广州,柏园曾是历史街区内一处破败的红砖洋房。经过细致缜密的研究,发掘出一段尘封往事。1928年10月22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这里成立。2022年,在修缮工作的“绣花功夫”中,这座建筑恢复了往日的容貌和尊严,成为街区里富有魅力的院落、年轻人喜爱的场所。

曹劲表示,如今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不管是街区里破败的杂院,还是乡村里荒废的老屋,这些文物建筑在修缮并赋予合适功能后,都已成为区域内富有魅力的高品质空间;遗产丰富的古城,经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遗产保护之路,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智慧。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文物建筑不是包袱,而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曹劲说。

共论文物科技创新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期间,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在辽宁大学组织召开文物科技创新学术交流,介绍了相关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常怀颖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他表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由不同科研团队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山西兴县碧村、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河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山东章丘焦家,四川新津宝墩、广汉三星堆,湖北天门石家河,安徽含山凌家滩,江苏常州寺墩、象墩,浙江余杭良渚等29处遗址,以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式,在新技术支撑下取得田野考古收获。

常怀颖说,一是重点遗址的关键时间节点探索有了新的认识,尝试采用不同测年技术探索古代遗存绝对年代,对关键遗址的兴废时间有了较大突破。二是不同遗址所在区域的基本环境特征及主要环境变化过程存在显著的差异。三是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生业经济模式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在文明化进程中有不同的区域演变模式。手工业经济专门化是各地区文明起源进程中的主要表现,因资源技术差异,不同区域文明的物质文化成就有明显区别,但集中的专门化和规模化生产是各区域社会复杂化的共同特征。

据常怀颖介绍,项目组将继续尝试利用人类骨骼开展社会组织与行为重建工作,探讨古代社会的人群构成、劳动分工、社会等级差异、经济模式等问题,对早期人群迁徙、流动和社会文化发展等问题开展新的探索。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龙博关注的是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据介绍,项目立足全球视野下的丝绸遗产,基于丝绸文物的种类鉴别、年代测定、地理溯源、技术还原等,开展世界范围内丝绸遗产的时空分布现状和规律研究,构建跨地域、跨机构、跨语言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通过对丝绸遗产信息进行关联性分析,助力开展丝绸文化交流的合作研究,研发即时交互、可成长、可进化的知识服务技术,并将信息规律与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在相关国家进行示范应用。”龙博说。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还开发了门户网站“锦秀平台”,汇聚来自99个国家的12915条丝绸相关数据,提供数据资源管理、时空可视化、知识图谱三大模块。该平台基于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发布成果,根据用户需求、用户特征及分析场景等多维度信息,动态生成智能交互界面,提供通用基础数据、知识的按需查询及获取能力,并进一步支持知识成果的可视化表达。(记者 赵晓霞)

链 接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位居世界第二。

据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囊括了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在推动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不断强化世界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增强了遗产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据新华社电)

延伸阅读

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揭晓

本报电  日前,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彰显中华文明标识”“探索利用一般债券创新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路径”“‘点亮文博之光’数智创新助力中小博物馆提质升级”“‘百物看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城市主干道为文物保护让路 再现千年古港宏阔场景”等10个项目获评十佳案例,“发挥红色资源优势 助力东北振兴发展战略”“盘活用好文化遗产资源 让世界看见城墙之美”等10个项目获评入围案例。

2023年,国家文物局首次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今年,全国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中央有关单位共申报有效案例217个,涵盖了政策法规、文物安全、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博物馆、革命文物、社会文物、科技教育、人才培养、宣传传播、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文  晓)

链 接

我国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各地积极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从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建立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申办制度,每年与主场城市共同举办活动,作为倡导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7日   第 11 版)


责编:庄鹏泽、张荣耀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